神秘史前巖畫遍布漳州山海之間 發現數量冠八閩 2012-11-06 08:26?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
近日,漳州市南靖縣方志委的文物工作者,在南靖五云巖發現了一幅疑似巖畫的摩崖石刻。 |
仙人亭石棋盤巖畫(湯毓賢供圖)云霄縣仙人亭、仙人峰、青崎村等地均有發現巖畫。其中,仙人峰是目前漳州地區發現史前巖畫較集中的地方,1988年初由漳州文史專家方群達首次發現。 先民信仰說 史前先人敬畏天地山川 巖畫寄托著最初的信仰 唐朝文學家劉禹錫在其《劉賓客文集》卷三“唐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理使薛公神道碑”中說:“閩有負海之饒,其民悍而俗鬼,居洞砦,家浮筏者,與華言不通。”此外,在《宋史》“地理志”中也說:福建“信鬼神祠,重浮屠之風”。閩越人的這種“俗鬼”社會風氣,在閩南地區更為盛行。 “漳州史前巖畫是人類信仰的初端。” 曾五岳認為,古時的漳州地處臺灣海峽西岸,山高林密,虎豹出沒,瘴癘肆虐,災害頻仍,地理因素決定史前時期的人們敬畏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臺風地震等,對其頂禮膜拜,祈禱之余便加以抽象概括,鐫刻在質地較硬的摩崖上。因地域不同,各種不同圖騰的巖畫便在漳州各地開花。 如華安石井、石門坑,南靖村雅等地的動物蹄印巖畫,多數人認為是先民對遠古時代生產活動和原始宗教活動的一種模糊記憶,反映了這種巖畫和圖騰崇拜的淵源關系。東山島岣嶁山巨石上所刻的12個月亮可能是原始宗教的天體崇拜。華安高安的星宿巖畫也是天體崇拜的一種,因為在遠古時期每當月黑少云的夜晚,星斗滿天,普照灰暗的大地,給夜海行舟者和徹夜狩獵者帶來了光明,讓他們產生了崇拜心理。 此外,像蛇巖畫在華安草仔山、焦林、詔安溪口等處均有發現。古代先民對動物的崇拜中,蛇居重要地位,福建遠古土著閩族以蛇為圖騰也是崇拜蛇的反映。南平、長汀等地至今還有蛇王廟,平和縣三平村村民有與蛇共居者,可能是古代崇蛇習俗的遺風。 小圓穴巖畫見于華安仙字潭、龍海云洞巖、云霄仙峰巖和詔安溪口等地,是巖畫中一種常見的題材。多數人對小圓穴巖畫的理解是:與崇拜母親——土地的多產有關,因此,漳州地區小圓穴巖畫可理解為作者力圖借助鑿刻的巖畫以保障人畜多產。漳浦境內的巖畫多以生殖崇拜特別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為主題,這些巖畫表現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古代先民,把生殖活動當做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進行膜拜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