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記者 康金龍)中秋博餅是狀元插金花大,還是六紅最大?博到的獎品是參與者的,還是屬于委托代博的人?昨日,海峽兩岸中秋博餅文化研討會在廈門舉行,原廈門文化局局長彭一萬和原廈門市博物館館長龔潔作為此次研討會的主講,分別對博餅的起源和博餅文化的規范化問題作了剖析。龔潔認為,廈門應擬定一套中秋博餅的通則,免得有人為了博餅獎品爭得面紅耳赤,免得再出現“廈門中秋博餅第一案”這樣的事。
龔潔介紹說,中秋博餅已成為廈門個性的文化現象,但如今博餅桌上難見月餅身影,而是生活用品、家用電器、有價券卡等。
“廈門的中秋博餅重回博會餅,是不可能的。但廈門的博餅現象及由博餅引發的問題值得反思。”龔潔建議,應制定博餅規則,來應對中秋博餅出現的一些問題,因為廈門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博餅規則,對“狀元”比大小還有分歧,博到的獎品是參與者的還是屬于委托代博的人的也有爭議。因此,建議廈門市旅游局或者其他權威部門組織社會各界擬定博餅通則,甚至作為法律裁定的民俗依據。避免在博餅中出現爭執,若對簿公堂,也有裁定的依據。
■相關鏈接
那些由博餅引發的官司
2009年中秋節期間,王先生拿著博餅王中王大賽的決賽證準備參賽時被拒之門外,因為決賽證并非王先生所有。王先生為此狀告主辦單位,索要8000元象征性賠償。
2010年9月,阿峰闖進博餅王中王大賽的總決賽,主辦方規定,如果10分鐘內博不出狀元,就看誰博得最大。因阿峰和陳女士都博到三紅,主持人提議兩人博大小,結果陳女士贏得最終的轎車大獎。阿峰不服,狀告主辦方任意改變規則,索賠10萬元。
最轟動的是“廈門中秋博餅第一案”,2009年中秋節前,一公司安排員工江某代表公司參加博餅比賽。江某兩次博得“狀元王中王”,先后博中一輛價值近10萬元的轎車和一輛價值19萬多元的轎車。本該高興的江某和公司卻因轎車該如何分配對簿公堂,江某也因與公司鬧僵而辭職。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