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東西洋航海圖》。
東南網(wǎng)-福建日報9月4日訊(特約撰稿 陳子銘 郭群燕 攝)
遙看月港,月港不僅僅是一個傳說。
月港地處漳州城東南五十里處九龍江入海口,以其形如月而得名。這里江面平緩、潮汐吞吐、外通大海、內(nèi)接山澗,明朝中后期,一度成為我國海洋貿(mào)易中心港口。
對于中國的航海史而言,漳州月港的歷史并不算長,從15世紀中葉出人意料地崛起,到17世紀前半葉急劇衰落,前后不過一百余年。但是,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月港的存在,卻深刻地影響著世界貿(mào)易的格局,它輝煌而多舛的命運,也由此充滿傳奇。
古航海圖中的往事
月港傳奇可以從一張古航海圖說起。
這是一張富于傳奇色彩的中國古地圖,收藏于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沉睡350年后,被重新發(fā)現(xiàn),并由此改寫中國地圖史。這是中國第一張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中國古代航海總圖。
2008年,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在清理館藏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幅古老的中國航海圖,這幅繪制于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中國明代絹本彩繪地圖,大約在1654年被在英國議會負責海外貿(mào)易事務的律師約翰·雪爾登(John Selden)從英國東印度公司收購,5年后,由他捐贈給鮑德林圖書館。中國學者在經(jīng)過研究后,確認它的成圖時間應為明萬歷年間,即月港開市迎來海外貿(mào)易鼎盛的那個時期,將這幅地圖命名為《明東西洋航海圖》。
《明東西洋航海圖》長158厘米、寬96厘米,繪制地域北起西伯利亞,南至印尼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東達北部的日本群島和南部的菲律賓群島,西抵緬甸和南印度。圖中標識22條航線,最遠處到達忽魯謨斯,即今天波斯灣霍爾木茲島;阿丹,即今天紅海口亞丁;法兒國,即今天阿拉伯半島東南岸阿曼的佐法兒。
它們的始發(fā)地,都是漳州月港。
這幅海圖的專業(yè)性和精確性令人刮目相看。一種新的世界觀袒露在圖里——在中國古代世界地圖上,天朝大國亙定于世界中央,海外諸夷,散落在四周,這種偏離地理實際的官方繪圖法一直沿用到清朝。而這幅圖,則真實描述東西洋國家與中國的地理關(guān)系,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按自己的實際融為一體,已經(jīng)十分接近現(xiàn)代世界地圖。
今天,我們已經(jīng)無法知曉,是誰,在4個世紀以前,作了這幅地圖,我們或許可以推測,這是一個生活在月港的航海人,也許,就是一個心思聰慧的月港子弟,在那個年代,曾經(jīng)見識過阿拉伯人,曾經(jīng)見識過歐洲人,曾經(jīng)見識過波斯人,曾經(jīng)見識過印度人,到了兩鬢斑白希冀不再的時候,開始用這種方式,記錄自己漫漫人生,用家鄉(xiāng)話的記音,記錄自己所經(jīng)歷的那些港口、那些往事,最后,把那個時代一座航海城市的雄心,記進圖畫,流傳至今……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