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戲”期待
“二度梅”曾靜萍任教
問:學院有專門傳授梨園戲的老師嗎?師資力量如何?
答:中國戲曲學院有60多年歷史,學院積累了一批一流專業教授、學者和藝術家,也常邀請各劇種的優秀教師講課,期待未來曾靜萍團長也到學院任教。
屆時,泉州基地教學工作需要梨園劇團的協助,學生將帶著實踐內容回來排練。到時,中國戲曲學院的授課老師和評價專家也會陪同,與基地的專家們一起教學。簡言之,即把學習的劇目搬到基地排練,并讓專家檢驗評價。若學生能完成3000個學時、200個學分,即可順利畢業。
梨園戲基地
為人才研究提供支撐
問:為何設立梨園戲教學實踐基地?有何意義?
答:教學實踐基地勢必會對中國戲曲學院的研究起重要作用。學院希望對每個劇種都有深入了解和研究,除了教學以外,還要研究、探索劇種的規律,是集教學、科研、文化傳承和創新于一體的。
梨園戲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可為中國戲曲學院的人才研究提供支撐。
層層選拔
12個學生脫穎而出
問:這12個學生是怎么選拔出來的?
答:他們經過嚴格的選拔最終才被錄取,比一般的考生要經過更多嚴苛的環節。去年冬季,有58個梨園戲學生報名,他們經過一輪嚴格的專業考試。要通過專業考試,就要通過“三試”,考試內容包括表演和理論等。在接到文化合格通知書后,他們才能參加高考,而且總分要五六百分才能被錄取。
原本僅5個名額
后擴大招生
問:今后,梨園戲這一劇種會常態化招生嗎?
答:不會。中國戲曲學院是面向全國各地劇種招生,學院每年根據不同劇種的傳承、人才儲備等情況制定招生計劃。全國約有200個劇種,而一年只有30個名額,不可能每個劇種每年都招。
其實早在兩年前,學院和梨園劇團就開始運作籌劃。我們認為梨園戲要發展,光有一個曾靜萍是不夠的,要帶出一批“曾靜萍”,本來我們只給了5個名額,但曾團長認為太少了,最后我們擴大招生,而他們也確實很優秀。
也許兩年或三年后會再招吧,我們認為人才應該形成一個梯隊,無須年年招收,因為一批人才可以支撐20年。
培養四“大家”
讓劇種薪火相傳
問:為何一定要到中國戲曲學院學習?
答:我們特別希望這12個學生中能出兩個“藝術大家”,但我們在人才培養上,既希望培養出藝術家,也希望能出教育家、理論家和管理者。
通過培養,他們將具備藝術家、教育家、理論家和管理者的基礎,我們希望12個學生成為劇種的“薪新之火”,我們把希望寄托于5年后、10年后,希望他們能發揮作用,這是最終目標。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