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洲征地12畝 建畫院創作基地
2009年8月,梅洲鄉村民自發成立了梅洲農民書畫社,讓農民書畫愛好者有一個創作交流和展示推介的場所,進一步推動了農民書畫的發展。
如今梅洲鄉不僅有一個“含金量”較高的農民書畫家群體,將來更將成為國內書畫名家的集聚之地。
去年,梅洲鄉專門征地12畝,用于籌建中國國家畫院(詔安)創作研究基地。據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家畫院(詔安)創作研究基地已經奠基,按照統一規劃,它不僅將成為中國畫院畫家學術活動的場所,也將成為全國優秀畫家進行學術交流的地方。未來,這里將是中國國家畫院年度性或階段性的會議或展覽,全國中國畫主題創作展、中國畫創作提名展、南北中國畫學術交流展、寫生展、中國畫院院展巡回展、畫院匯報展及國內、國際性學術研討會的重要舉辦地。
■新聞背景
詔安書畫之風
源于唐代盛于明清
詔安地處福建最南端,素有“福建南大門”和“漳南第一關”之稱。據史料記載,唐朝開元年間,有著“以工書直鳳閣”之稱的宰相鐘紹京,被貶任懷恩縣尉,開詔安書畫風氣之先河。對詔安書畫歷史有著深入研究、現年76歲的詔安籍畫家李錦明介紹說,詔安書畫之風興于唐代,經歷代書畫家的辛勤耕耘,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到清代,畫壇名家輩出,書畫之風鼎盛之時,在漳州詔安形成了一個作畫的團體,這個群體在福建的地方文獻中,被稱為‘詔安畫派’”。
特別是清代畫家謝■樵,不僅是“詔安畫派”諸多畫家中的重要代表,更是一度到臺灣從事書畫藝術傳播,對臺灣畫壇產生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據李錦明介紹,“謝■樵也因此被臺灣書畫藝術界譽為臺灣畫壇的開山祖師”。李錦明介紹說,“許多臺灣畫家竟因慕其名而跟著命名為‘樵’,如李逸樵、陳亦樵、李學樵、施梅樵等”。
據李錦明介紹,至今詔安城鄉還保留著大量的明代碑石題記、牌坊榜書,尤其是沈起津的《雙屏泰山朝記》更為絕妙,被譽為碑林瑰寶。“這些抹不掉的題匾碑刻,成為后人臨摹的好字帖。”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