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謙雅善 大義凜然
讓我們把鏡頭再次回放到100多年以前吧。
憑借建造東岳廟戲臺而雛鷹初啼的王益順,繼續著他的撒“網”之旅。他先是應聘到廈門戶部埕黃氏宗祠建“蜘蛛結網”亭一座。這座亭子建成后,他馳譽鷺島了。1904年,王益順到金門后浦興建金城王氏宗祠及陳氏宗祠,7年后完工才回鄉。
1919年,王益順接受臺灣巨商辜顯榮(辜振甫之父)聘請,率侄兒王樹發等10多人(有石雕、泥水、細木、彩繪等匠師)進入臺灣,在寶島大顯身手。由于王益順為人溫謙雅善,從不虧待工匠,所以他們在臺灣合作長達十幾年之久,也掀開上世紀20年代臺灣廟宇競筑運動的序幕。
在建造艋舯龍山寺時,由于王益順將斗拱、藻井與天花板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了多種新型建筑技巧,無論是木結構技巧或形制,藻井、平闈及網目的做法,都是首開先河,刷新了臺灣寺廟的傳統風格。因此艋舯龍山寺成為王益順在臺灣的代表作,并被譽為“中國建筑藝術之寶”,引起了全世界建筑學界的重視。
在興建龍山寺時,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臺灣仍處于日本的殖民統治下,日本當事者召見王益順,見他平民打扮,其貌不揚,頗為輕視他。等到王益順上交設計圖時,日本人一見圖樣繪制精細,構筑雄偉,便心懷狐疑,問:“誰畫的?”王益順不屑地白了日本人一眼:“還能誰畫?自己畫的!”說罷,當場撕毀圖紙,執筆重畫。看到王益順竟能僅憑記憶力,現場就繪出復雜的設計圖紙,日本當事者驚嘆不已,再也不敢小瞧這位中國人了。
珍品長存 溝通閩臺
1928年,廈門南普陀建八卦亭,王益順邀一泥水匠師同往。工程基本完成時,他因病返鄉,余下藻井的部分安裝任務,由其高徒王水良續建。1929年,王益順在故里病逝。南普陀八卦亭完工后,在每根石柱上均鐫刻了“工程師王益順”字樣,以示緬懷。
王益順一生勤奮,精心鉆研。他的建筑技藝,全面地繼承了我國的傳統營造法式,吸收了泉州、廈門等閩南建筑的精華,又有很多創新,而且還注意學習接受西方知識,大膽汲取和引進了洋樓建筑的海外裝飾元素,由此形成被學術界稱為“溪底派”的獨特建筑藝術流派。臺灣現存有王益順的手稿《大圖冊》和《臺北孔子廟設計圖》,都是極珍貴的史料。
據李乾朗編撰的《臺灣建筑閱覽》介紹,王益順在臺灣各地建造了幾座大廟,每座皆運用了一些特殊技巧,展現出他擅長的幾種技術。例如臺北孔廟的大成殿使用斜拱;新竹城隍廟采用減柱法;鹿港天后宮前殿的藻井增加吊筒裝飾;南鯤鯓代天府采用圓形藻井,做工精致,形式華麗。
惠安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張國琳先生稱,王益順在臺灣主建了臺北艋舯龍山寺、南鯤鯓代天府、新竹城隍廟等5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對臺灣的寺廟建筑風格產生了重大影響。由于王益順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大量采用來自泉州的建材,因而這些臺灣建筑實際上流淌著祖國大陸的血液。這5座建筑,是海峽兩岸建筑文化同源、閩臺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有力證據。
如今,王益順首創的全木結構蜘蛛結網藻井在泉州已經隨處可見了,“溪底派”建筑在很長時間里,也一直是閩南古建的潮流之選。當年那位坐在“井”下,構思一張巨“網”的人,留給這世間一種連文學、戲劇都無法傳達的永恒之感,同時,他也“網”住了一段非凡的歷史。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