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報“人文鼓樓·發現檔案”推出福州水部門兜的故事后,又有讀者提供線索,福州的五一廣場其實也歷史悠久,大有故事。
近日,熟知福州人文地理的古建筑設計師王勇堅給記者講述了一段五一廣場的前世今生。
王審知以湖為壕建“月城”
“看起來是一片廣闊的場地,不過五一廣場的前身是一片沼澤地,湖塘比鄰,蓮藕為多。”王勇堅說。
據介紹,到了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便是以湖為壕,在于山腳下筑起一座城墻的,稱“夾城”,形同月芽,所以也稱“月城”。“月城”之南便是臺江,有蓮池、蓮宅、荷宅、半洋等地方。
到了宋朝以后,湖塘就逐漸淤積成良田。宋代文人許敦仁的詩“負郭湖田插兩收”指的便是這個地方的事情。到了明代,駙馬都尉王恭修福州府城,基本依“月城”為格局,有7大城門,分別為:南門、北門、東門、西門、水部門、湯門、井樓門。于山腳下的城門則稱為“南門”。
“現在在于山南麓還遺留一段明代的古城墻,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歷史的見證。而南門的城外一片空地便是現在的五一廣場。”王勇堅說。
明代改良田為“南校場”
“到了明代,這塊土地就被改成了校場。戚繼光曾經在這里練兵。”王勇堅說。
據介紹,明嘉靖年間,倭寇進犯福州,戚繼光率6000戚家軍進入福州,這塊土地改良田為校場,供戚繼光練兵演武之用。因地處南門,所以稱“南校場”。南校場面積為環場一周達4華里,四面以河為界。東西兩側建有轅門,門外立有揚威坊;中央建一座閱武堂(現在國旗桿位置),東北隅有旗纛廟,為出征祭旗的場所。
到了清代,南校場還建有演武廳、堂室、長廊、亭榭,很有規模,福州選武狀元便于此處進行。
“民國時期,南校場也是福州的體育中心。1915年的省會中等以上學校聯合運動會便在這里召開。1921年又在這里召開全省學校聯合運動會。”
到了1929年,南校場的北面建有一座混凝土的牌坊,上面寫著:“福建省立福州公共體育場”。1938年11月,體育場改為“福建省立公共體育場福州分場”。抗日戰爭勝利后復原。新中國成立后又改稱為“福建人民體育場”。
新中國成立后,又因“文革”省市的運動會被迫暫時停止,體育場又成了群眾集會的場所。1968年11月,福州市政府將廣場四周圍墻拆除,并以10萬塊水泥方磚鋪地,共計7萬平方米。當時省市的重大慶祝會和大型團體操皆在這里舉行。因地處“五一”路西側,所以稱“五一”廣場。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