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布袋木偶技法 木偶書法再創輝煌
“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80年代,連城木偶戲最繁榮,僅閩西便有幾十家民間木偶劇團。”李明卿回憶說,那時,看木偶戲曾是客家人十分喜愛的文化活動,“我們一年可以演500多場戲。中秋節和春節期間戲班子最搶手,提前兩個月訂戲也不一定能訂得到?!辈粌H在閩西客家,李明卿和他的劇團每年都要在廈門、漳州、泉州等地演出上百場,“雖然我們用的是客家話,但閩南的觀眾還是非常愛看,幾乎場場爆滿?!?/p>
而那一時期的輝煌也促成了客家提線木偶與閩南布袋木偶的交流和融合,“就是在提線木偶的基礎上,引進閩南布袋木偶的表演方式?!崩蠲髑溥€記得,當時連城縣木偶劇團,有有不少閩南的藝人來學習和交流,有老藝術家,也有年輕人。
但像很多民間藝術一樣,連城提線木偶也經歷了興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木偶戲開始走下坡路。“因為當時電影電視節目越來越多,所以木偶戲演出時劇場的上座率越來越低了。”李明卿感慨地說,到了上世紀90年代,原先有二三十人的木偶劇團大多數人都離開了,而年輕人又大多不愿意學,連城的木偶藝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在危急時刻,李明卿大膽創新,用了十年的時間練就了木偶書法。在李明卿的手中,木偶能像書法家一樣,拿筆、蘸墨、揮毫,寫下一幅幅漂亮的書法作品。李明卿的絕技木偶書法受到許多國家觀眾的喜愛和稱奇,近年來,李明卿的足跡遍布新加坡、印尼、法國、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等國。
讓木偶在連城又重新熱了起來,不少年輕人都開始關注和喜愛這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如今,李明卿帶了10個徒弟,年紀都在20歲左右,“這些年輕人很肯學,也很有靈性?!边@讓李明卿倍感欣慰。而他的侄兒自小便跟著他學習木偶書法,“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繼承連城深厚的木偶藝術。”
【專家觀點】龍廈動車或引來 新的文化大融合
漳州市閩臺文化研究所所長鄧文金教授認為,閩南文化是海洋性的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廣闊性特點;漳州客家文化研究聯誼會秘書長詹火忠則認為,客家人居住在山區,其生存的艱苦惡劣環境,決定了客家文化特點,即是團結一致積極融入當地。
對此,詹火忠總結到,客家文化、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征。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兩種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連綿不斷,且不斷發展,具有一體多元特征。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客家文化、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納了古越文化、土著文化和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優良因素等??图椅幕㈤}南文化具有包容性和開拓性特征,這不僅在戲曲、武術方面,還包括宗教信仰、建筑文化、婚嫁禮儀、方言交流等等都有所反映。
詹火忠說,從地理位置上看,龍巖、漳州、廈門三地中,漳州西部地區有很大部分是與龍巖交界,在這里居住著幾十萬的客家人。這些客家人既講客家話又通閩南語,有非常多的“雙語村莊”;而在以客家文化為主體的龍巖,在其東部的新羅、漳平等地,也有數十萬的人口通用閩南語系,他們本身就成為閩西南文化融合的一座橋梁。
“人是文化傳播交融主體,人的流通則促成文化的交融?!饼垙B高鐵貫通龍巖、漳州、廈門,這條貫通閩西南大動脈的快速通道,將促進人口的流動、從而帶動文化流動,閩西南諸城、兩大文化主體或將引來新的文化大融合。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