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認為漳州提線木偶屬閩西衍派。木偶的扮相、面譜與閩西漢劇相同,唱腔先用“弋腔”,后改唱“外江”(漢調、亂彈為主),捎帶“客家官話”聲調。民初,因潮劇在漳州盛行,開始吸收潮劇唱腔及道白。30年代,歌仔戲興起,又吸收歌仔調。
陳僑森、李林昌兩人的觀點,也得到了魏敢相的印證。魏敢相說,13歲開始學戲時,他還清楚記得當時唱的是閩西漢劇的腔調,文革期間破四舊,戲團解散了,木偶、折子被燒,師傅也病逝。1980年,魏敢相重組戲團。重組后,魏敢相除了繼承原先的提線法外、行頭外,唱腔上則有很大的變化,他將唱腔改為歌仔調。為了學習歌仔調,魏敢相到漳州各地薌劇團學習,并將他們的唱詞錄起來,然后整理出折子。“現在我們演出的折子有38本,全部都是薌劇傳統劇目”。
臺灣學者郭朝宗,對閩西提線木偶戲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查與研究。他在《北臺灣傀儡戲源于閩西及其傳臺后變遷之初探》得出結論稱,閩西提線木偶,是明朝初年從浙江傳入閩西上杭的,后由上杭發展至閩西,進而遠播閩南、臺灣等地。
【交融】語言技法融合閩南木偶閩西受寵
加入客家話對白 南靖木偶閩西受
寵龍巖永定縣陳東鄉村民盧先生,正在為今年秋天的社戲作準備,他已經預訂了魏敢相的長教提線木偶薌劇團,“現在這個戲班演出都很繁忙,如果不提前預訂好,弄不好就排不上。”
盧先生所在村莊的保生大帝神廟,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社戲。據盧先生介紹,這是永定客家人的一個傳統,“許多祠堂、庵廟都有附建戲臺。村里為了在迎神賽會、大型慶典或某姓氏舉行祭祖活動之時,要請戲班演戲”。每當這一時候,村里通常都要請戲班演出,以前還有過同時請幾個戲班對臺助興”。
一般比較小的廟宇或者比較小的村莊就是安排木偶戲。盧先生今年56歲了,他還記得,村里以前請的木偶戲團,都是本縣的,但是近幾十年來,本地許多木偶戲班都解散了,“魏敢相的長教薌劇木偶戲團現在很受歡迎。”
為何南靖的木偶劇團,會在永定大受歡迎?在魏敢相自己看來,主要有幾個因素,一是薌劇的唱腔本身優美,盡管唱詞用閩南語,但演出時,都會配上字幕,理解起來不難;薌劇的劇目與漢劇劇目不盡一致,對長期聽閩西漢劇的當地人而言,,可以說是“耳目一新”。
而最為重要的是,魏敢相的劇團在龍巖演出時有一些變化,那就是對白使用客家話對,“比如在人物對白中,突然冒出一句詼諧的客家話,立刻引起哄堂大笑。”魏敢相猜測,這也許是他的戲團在閩西很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