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變了,評話沒跟上
回憶起評話風行福州的場面,身為評話編劇的黃宗沂自豪感十足——
那時候,福州城鄉(xiāng)只要有人煙所在,就能聽到評話的鐃鈸聲,愛好文藝的鄉(xiāng)親,都會哼上幾句評話序頭,說上幾段評話故事。一場表演下來,聽眾少則一兩百人,多則上千人,特別是名家演出,鄰村的群眾都會從三五里外趕來,跟趕集似的熱鬧。那時候,協(xié)會有創(chuàng)作組、每月有書會,老演員看家書少則一二十本,多則三五十本,每逢重大節(jié)日,評話藝人傾巢而出,散布在鄉(xiāng)村各個角落。
當年如此繁榮的福州評話,為何如今卻遭遇如此尷尬?
“評話先生越來越老,書本越講越舊,書價越來越高,市場越來越小,聽眾越來越少。” 20多年前,鼓樓區(qū)曲藝團團長、評話名家王東晞先生就曾這樣概括福州評話。用來形容當下的局面,仍然再合適不過。
“上世紀90年代之后,群眾文化娛樂的方式極大地豐富起來,觀眾的眼界開闊了,但是福州評話藝術的前進步伐太慢。”徐鶴蘋分析,“老的表演藝術家一個個都離開了,新的人才卻很少。福州的曲藝培養(yǎng)機構太少了,評話藝術人才非常不夠,書目也在減少。”
聽眾斷代,是福州評話式微的癥結所在。有演員坦言,現(xiàn)時講書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局面:聽眾少,少到只有七八人。東家為了招攬聽眾,發(fā)糖果、香煙、八寶粥,即使這樣,聽的人也多不到哪里去。
“現(xiàn)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觀普遍提高了,但評話書本卻存在格式陳舊、內容陳舊、人物陳舊、語言陳舊的現(xiàn)象,聽眾注定只有老人,注定一天比一天少。中青年有太多的娛樂,不愿往老人堆里扎,小孩講普通話,聽不懂評話。這一撥老人走了,新一撥老人還會聽評話嗎?”黃宗沂說。
后繼無人,是評話幾十年來始終面臨的危機。評話和演員都是在演出市場中孕育成長的,市場不景氣,便很難招來新人,即使招來了,沒有發(fā)展前景,也很難留得住。繼承成問題,發(fā)展則更難。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