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地下數百年德濟門
還原泉州古城面貌
南宋時任太守游九功正組織人員拓地增筑翼城,“沿江為蔽,以石成之”。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監郡偰玉立又拓南羅城,把原城墻圍長20里擴為30里,改鎮南門為德濟門。
2001年9月16日中午,天后宮前,深藏地下幾百年的這座泉州古城門被工人意外發現。在幾十位考古人員歷經半年的挖掘下,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的泉州古城門遺址——德濟門重現于世。當年9月26日,千斤大炮驚現城南;10月4日古城門巨石露面;10月6日,城南又現巨型石碑……一個接一個驚人的發現,引起巨大的轟動。德濟門遺址發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包括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
點評:陳建中認為,德濟門遺址的考古發掘給宋元時期泉州商貿格局的確認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見證。
相關鏈接
●法石宋代古船擬兩年后發掘
1982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泉州海交館聯合試掘法石宋代古船,當時清理出船尾部的四個艙位后,發現了南宋瓷器、陶片和竹帆等寶貝。不過,后因古船船頭被壓在建筑物下,經國家有關部門同意后,決定就地回填。日前,泉州文物部門初步決定,對法石古船所在范圍加以就地保護,擬兩年后發掘。
●獨一無二的草庵摩尼教遺址
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被保留在晉江羅山華表山麓,俗稱“草庵”,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實物依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參觀后,宣布是這次國際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
●泉州后渚出土宋代古船轟動世界
在開元寺內的“泉州灣古船陳列館”里,一艘1974年在泉州后渚發掘出土的宋代古船,曾引起當時中外考古界和游客的驚嘆與贊譽。來到泉州,誰都想到這里參觀,親眼看一看這艘沉睡700多年后從海灘4米深處出土的宋代木船。
●出土福建最早紀年的“太康五年”墓磚
1982年1月3日,原南安縣豐州廟下村村民徐通延在建房挖基時,無意中發現“太康五年”的紀年磚室古墓一座。
在此之前,福建發現最早的紀年墓是西晉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墓(清乾隆《莆田縣志》卷25“雜事”所載)。而此次南安豐州“太康五年”的西晉墓,則是福建迄今發現最早的紀年墓。
●上千小矮人墓葬至今未解
泉州灣出海口的東海、法石、寶山直至蟲尋埔一帶,自古為漁村,數百年來一直流傳著“小矮人墓群”的傳說。上千個裝著不到正常人一半大小骸骨的“皇金”(用于二次葬的專用陶瓷罐),曾一排排有序地排列在蟲尋埔海岸邊斜坡上,后因蟲尋埔社區舊村改造,被大規模遷移到蟲尋埔幾百米開外的鷓鴣山,只是至今對蟲尋埔小矮人的種種猜測都未能定論。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