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丑角奇缺 武戲斷層
閩劇繁榮背后的冷思考
當今閩劇界輩分最高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劉小琴、董小狐、倪小玲在觀賞了首屆職業閩劇團(唱腔、折子戲)大獎賽后,他們異口同聲地說:“看比賽,讓我們這群老人懸了30年的心放下來了,按目前的狀況,閩劇再健健康康地活50年沒問題。”
面對眾多的贊美聲,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閩劇事業發展的記者,覺得應該靜下心來,通過這場頗具規模的比賽思索閩劇繁榮背后存在的問題。
“金生銀旦”限制了丑角?
“金生銀旦”是閩劇界的老話,本次大獎賽中獲得金獎的18位演員中,小生演員占了8位、青衣演員占了7位。在職業閩劇團里,優秀的小生演員月工資在1.5萬元至3萬元之間,優秀的青衣演員月工資在8000元至1.5萬元之間。生、旦、凈、丑為戲劇中四大家門,目前,花臉、丑角演員在職業閩劇團里大都不超過5000元,這使得大家都想往小生、青衣方面發展。
閩劇角色早期只有生、旦、丑三個行當,后來吸收徽班、京班體制,逐漸發展出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貼、末、雜等十二種角色。花臉在傳統閩劇中的應用不是很大,而丑角卻是閩劇一大特色。想當初,林務夏、林趕山、唐秀山、楊鐵城、朱善根等表演藝術家,在閩劇舞臺上塑造了許多丑角,給觀眾帶來歡笑,可如今這類優秀演員太少了。本次獲得金、銀、銅獎的64位演員中,只有蔣榕海一位是丑角演員。
何時才能再見武戲?
鄭奕奏、陳春軒是閩劇界公認的兩位大師,他倆一文一武。想當年陳春軒主演的《八大錘》《長坂坡》《四霸天》《大鬧天宮》轟動臺灣,還受到京劇大師的高度稱贊。陳春軒57歲時飾演吳漢,身扎大靠,腳著高靴,還能在臺上翻滾跌打,平穩自如。
本次大獎賽沒有一位武生演員參賽,意味著昔日閩劇中的武戲已經逐漸失傳。專家認為:“現在在藝校教學過程中,常請京劇演員來教閩劇武戲,使閩劇的武戲已經聞不到蝦油味了。”
(福州晚報首席記者 顧偉/文 記者 楊勇/攝)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