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灣首次開啟水下考古 將展開水下遺址普查

后渚港萬船出海的輝煌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船商朱庫國清點完裝箱的檀香、龍腦等香料,插上自家商號“朱庫國記”的木牌,走出艙門,看船緩緩駛離三佛齊(現印尼巨港附近),心里盤算著:馬上就要到泉州了。
元兵南下,宋廷南遷,泉州逐漸成為舶貨的消費核心。后渚港停靠著上百艘大商船,船身扁闊、尖底、尾方,大的長百尺,寬五十尺,隔艙多達十幾個,船殼也有二三重板。頭戴圓帽的波斯人操著閩南語,和船商討價還價。
奈何戰亂,泉州提舉市舶司降元,以免生靈涂炭。
是年農歷七月中,朱庫國的商船抵達后渚港,遇上宋軍攻城,一時兵荒馬亂,船員逃散,船板破壞,臺風夜沉海。
1974年一次潮落,它在后渚港海灘上露出一角,船上還挖掘出木牌、椰子殼、陶瓷等。
現在,它保存于開元寺古沉船館內,船身殘長24.2米,寬9.15米,木質已朽。第一艙和第六艙還留有桅桿座。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