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灣首次開啟水下考古 將展開水下遺址普查

1974年挖掘出的后渚沉船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閩南版5月16日訊(記者 鄭慧雅 曾小琴 林天真 華健 陳世國 譚青 黃謹 黃啟鵬 文/圖)
核心提示
藍藍泉州灣底,一只宋代德化窯的青白瓷印花執壺,正等著我們去打撈。
相對于“地上看泉州”,泉州灣底,絕對是一片神秘之所在,也是泉州海絲文化的瑰寶所在。
泉州灣,曾經船來船往,商賈如織,往來世界各地的貨物,十分豐富。接下來,泉州灣海底世界的揭秘,或將再次震驚世人。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泉州將首次啟動沿海水下文化遺存普查的陸上調查。本報聯合調查隊向讀者征集相關線索,如市民有相關文獻資料、歷史傳說或相關古瓷器等文物,可撥打968111提供。
國家博物館等多部門調查
宋元時期,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明清時期海上則戰火紛飛。歷史飛馳而過,恰好留下了泉州海域眾多遺存。
“相比廣東、南沙群島等地陸續發現南海一號、南澳一號等,泉州的水下考古至今基本無進展”,泉州文廣新局副局長、泉州海交館館長丁毓玲說,倒是現在一些漁民捕魚時經常發現古代瓷器。
最近幾年,泉州開始重視培訓一些水下考古專業人員,一些人員還參與南海、西沙群島等地的沉船發掘。丁毓玲認為,現在進行水下文化遺存普查正當時。
“此次陸上調查歷時兩年,通過文獻資料搜集和實地走訪結合,為水下考古地點尋找確切依據”,丁毓玲說,地毯式調查,工作量大,還將發動各調查地點文化站的工作人員配合,并已對這些人員進行過培訓。
本次水下遺址調查,由國家博物館、省博物院及泉州市文廣新局等單位聯合進行,先期進行陸上部分調查。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