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遺 古渡袖袍今猶在
http://www.caoliu14.com?2012-03-28 08:36? ?來源:東南快報
我來說兩句
邢港古渡位于閩安村,長30.68米,碼頭東側連接迥龍橋。迥龍橋曾是海外貿易的必經之地
?
南宋(公元1127-1279年)福州新店黃升墓出土的煙色羅廣袖袍。宋元時期,福建紡織技術高度發達,私作坊抽作的衣裳,品種豐富多樣
位于鼓樓區慶城路22號的閩王祠
據省內文物部門介紹,福州“海上絲綢之路”萌芽于漢代。漢朝利用福州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和人民擅長航海的傳統,開辟東冶港,作為對外交通和貿易的港口。宋代,福州已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絲綢的主產地之一。宋元時期,福州港(東冶港、甘棠港、邢港、烏豬港、太平港、新港等)是中國最早的貿易港口之一。明初,福州港便逐漸取代泉州港的官方港口地位,其時,鄭和七下西洋的舟師以福州長樂太平港為休整補給、招募水手的基地。鄭和下西洋時,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至清代,福州被辟為中國“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國商賈云集于此進行貿易。福州三坊七巷至今保留有當時作坊、店鋪與商行會館雜陳的街市遺跡。
“海上絲綢之路”福州的主要遺跡有:閩王祠內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閩安邢港古航道(含迥龍橋、碼頭、稅課司舊址)、閩王墓、燒制外銷瓷的福州懷安窯遺址和碼頭,還有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長樂太平港下西洋船隊駐泊基地遺跡等。本報記者柳濤 攝影報道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