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拾遺 “最后”的書場
?
書場是一間租來的舊鋸木廠車間,沒經過任何的裝修。
(二)
碰上感興趣的劇目,書場管理者葉瑞春就跟聽眾一起,躺在臺下聽一出。已經77歲的他年輕時就愛聽評話,退休了卻發現沒地方聽了,就在2004年開辦了這個書場。原來開在文化宮,后來文化宮拆了就搬到了現在這個閑置的木工廠。這里是他以前工作的地方,跟領導協商后,用很便宜的價格租了下來。
200余平方米的地方,屋頂下方加墊了一層塑料膜,墻壁經過簡單的粉刷,除了屋子前方正中一張數平方米的說書臺,其余空間基本被百來張竹制躺椅占滿。天冷了,一些躺椅上還加上個沙發墊。盡管如此,這里陳舊簡陋依然。
記者去采訪的那天正下著雨,書場里的聽眾只有40名左右,但葉瑞春說,天好的時候,幾乎能滿座。他的場子里,辦了70元月票的,就有40人左右,單次3.5元的票價,也很實惠。現在書場的經營不虧本,但除去租金、水電費、管理費等,也賺不了幾個錢,“我就圖大家跟我一樣,有個聊天聽書的去處嘛。”葉瑞春覺得自己做這件事挺開心。
來這里聽評話的也不只是住在附近的老人,遠從新店特地過來的都有,年齡最大的有90多歲,最年輕的也有60多歲了。因為這里,一度是福州最后的說書場。
說書先生張景光今年73歲了,他至今還記得年輕時,特別是“文革”結束以后評話藝術的全盛時期:全福州幾十個書場,白天講了晚上講,一場評話300張票,開講前半個小時就賣完。“那個時候大家沒別的娛樂,老人小孩甚至年輕女孩子都愛聽。”而且那時候福州講評話人也多,有500多人,現在只剩下30多人,年紀都在50歲以上。張景光說,自己現在還在講,也不是為了錢,來這里一次,也就幾十元的報酬,“讓大家笑一笑再回去,多好。”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