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內的安穩生活吸引來不少中原名士
徐所長說,羅城建立時,恰逢中原地區戰亂偏安東南沿海的福州城,此時成為避亂的“桃花源”,再加上羅城建立后,王審知采取招賢的政策,吸引來不少中原名士文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韓偓。
李商隱有句詩“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這里的“雛鳳”指的就是韓偓。他十歲就能作詩,他的父親與李商隱是好友。在一次為送別李商隱而舉辦的宴會上,十歲的韓偓即席賦詩,滿座皆驚。所以李商隱寫下這句送給韓偓。
這樣一位名士,唐末官至翰林學士,在軍閥朱全忠控制朝廷之后,被放逐南方。可憐他一介文人,在戰亂時代誰都不把他當回事。最后來投靠王審知,被待為上賓。
此例一開,很多中原文人都來投奔王審知。據《新五代史》記載,當時避亂入閩的就有王倓(唐相溥之子)、楊沂(唐相涉從弟)、徐寅(唐時知名進士)等。對于這樣的現象,《十國春秋》用“唐衣冠卿士跋涉來奔”做了總結。
文人的入閩,首先帶來的是福州地區詩文的進步,近代福州詩人陳衍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
宋代福建才子輩出得益于唐末時期打下的基礎
正如陳衍所說,羅城內發生的這些改變,并不僅僅影響了那個時代的人,尤其對宋代學子影響頗深。
福建文史館館長盧美松認為,“四門學”的設立,影響到了宋朝,福州地區不僅開辦官學,甚至私學開始興盛,有“城里人家半讀書”、“學校未嘗虛里巷”、“巷南巷北讀書聲”的記載,還吸引了朱熹來講學。
王亞青老師分析,中原文人的入閩,帶來了福建詩風的興盛。到了宋代,福建省內誕生了兩位重要的文學家:楊億、柳永。他們一個是宋代聲勢最盛的“西昆體”重要代表作家,另一個則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的格局。
對于詩風如何影響到后世?他則舉了個例子,現在膾炙人口的宋朝林逋詩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實際上是改編自南唐時期,福建建陽文人江為所寫的一句聯詩“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
對于這種文化上的傳承,王亞青老師解釋,當時的羅城是全國最堅固的城墻,保住了中原地區流傳來的文化火種,在閩地薪火相傳,直到宋朝最為閃亮。本文借鑒了徐曉望主編的《福建通史》
本報記者劉曉霞/文劉興/圖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