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唐朝到中葉為止福建地區只有一個人中進士
福建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徐曉望說,一個地區進士的數量,很能代表當地文化發展的水平。福建在唐代前期沒有進士,到中葉只出現了一個進士。
他分析,這跟福建地域位置以及人文傳統有關。福建地區屬于閩越文化區域,“信巫鬼、重淫祀”是從漢朝以來的文化特點。這一時期的閩人對儒學不重視,遇上什么事都通過巫術向鬼神求助。
到了兩晉,中原地區戰亂,晉元帝渡江,建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中原士族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對福建地區而言,從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漢人開始大規模進入。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一次大融合。
但是這一次融合之后,并未對福建地區文化格局產生太大的改變,雖然南渡的人中有不少長才秀士,但因為畏懼北伐戰亂很少出仕。因此,一直到唐中葉福建進士及第只有一人。福建在北方人看來屬于文化落后的蒙昧區域。
羅城內辦“四門學”城內現“千家燈火夜讀書”
福建在文教上的落后,到唐代中晚期出現大逆轉,尤其是在唐末五代王氏政權確立之后,徐所長評價為“福建的儒學文化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浪潮,并將福建逐漸推向國內發達區域。”
據說,王氏三兄弟入閩后,王潮率先設立“四門義學”。這是一種相當于現在中學的學校。按照中國傳統,“義學”是不收費的學校,此舉顯然吸收了很多來自貧窮家庭的人才。但是“四門義學”現在在官方史籍中都找不到記載。
有被記錄下來的,則是王審知在建設羅城之后,于公元921年設立的“四門學”。據典籍考證證實,“四門學”辦學地點,位于福州圣廟路上的文廟里。
王亞青老師說,所謂“四門”指的可能是“經、史、哲學、文學”。這種學校最早在中原地區設立,原本這個學校要招收六七品級以下官宦子弟入學。王審知在福州加以改造,也接收平民子弟入學,“算是把中原傳統在閩地進行改良。”
王老師說,除了辦“四門學”外,王審知還在全省推廣教育,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福州城里出現了“千家燈火夜讀書”的情景,學風為之一振。
這些都被于兢寫進了《瑯琊王德政碑》,里面記錄到,“常以學校之設立,視為教化之原。”這塊碑,至今仍立在福州十九中附近的閩王祠里。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