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
隨后,章芳梓會長還帶領記者走訪了黃氏祠堂。由青磚砌成的黃氏祠堂還保存得相當好。在這里,今年剛好80歲的黃尚安老先生,從事二月二燈會民間工藝已經40多年了,是整個霍童鎮里,手藝最巧,年齡最大的民間藝人。“他做的紙扎是全鎮最逼真,藝術性最好的”站在一旁的村民向記者介紹黃老先生。
接著,黃尚安老先生讓我們參觀了前幾天剛剛制作完成的幾只“霍童線獅”。看到“線獅”,黃老先生便自豪地告訴記者,早期的“霍童線獅”無法張嘴搶球,在1989年,他發明設計出了可以完成“空中搶球”這一動作的“霍童線獅”,并因這一設計發明,“霍童線獅”受邀參加了當時在福州西湖舉行福建省首屆民間藝術節。此后,還多次受邀到廣州、臺灣、澳門、北京等地表演。
黃尚安老先生向記者介紹,霍童傳統線獅,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是霍童開山始祖隋朝諫議大夫黃鞠從河南引進的中原文化。歷經世代相傳,不斷創新,現已成為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
霍童傳統民俗節日“二月二燈會”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每年的燈會中霍童線獅是最具特色的節目之一。霍童線獅是由幾條較粗的繩,系在獅子身體各處構成神經系統,掌握在表演者手中,在鑼鼓的指揮下,根據情節表演者手動線動,線動獅動,表演出獅子的各種神態及動作。主要動作有:獅子出洞、鉆穴、登山、下嶺、飛巖、追逐、蹲臥、搔首、尋球、啃球、空中追球、空中搶球、土球等。特別是能左右飛窗達三米多遠等動靜結合動作,動則剛毅威武、靜之詼諧輕巧,百態千姿,栩栩如生。
附: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黃氏線獅被邀進寧德縣城關踩街三天,展露精湛表演藝術。
1956年,由黃如綏率領的黃氏線獅前往福州,參加全省群眾業余文藝匯演。
1988年,由南京軍區政治部錄像,經央視“天涯共此時”欄目向臺灣專題播放。
1989年參加福建省首屆民間藝術節表演。1991年參加在廣州舉辦的“中國旅游藝術節”,精彩的表演譽滿羊城。
1997年被澳門市政廳邀請在澳門巡回演出10天,榮獲“中華一絕”稱號。
2001年參加閩臺“兩岸一家親”藝術匯演。2003年被福建省博物館選為館藏珍品。
2005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專題攝制霍童線獅表演情景,向國內外進行廣泛宣傳。
2006年5月被國務院授予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應邀參加在福建沙縣舉辦的“海峽兩岸民間藝術邀請賽”。
2009年二月應國家文化部,發改委等14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邀請,赴京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表演活動。還專場為駐華使館官員,國家部委機關作精彩表演。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親臨觀看,并與線獅隊員合影留念。國家文化部授予霍童線獅“特別貢獻獎”。霍童線獅表演技藝之奇特,轟動京城,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2009年實況采訪轉播霍童線獅表演技藝。國內外有40多家媒體、電視臺作了專題報道與傳播。
?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