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柘榮縣,文化產業“踏春起舞”,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世遺文化唱“春歌”
在柘榮縣城河濱大道上,齊刷刷一字排開五六家剪紙之窗,到窗口里參觀、購買剪紙的客人絡繹不絕。
最里邊的兩個店面,是已經小有名氣的剪紙藝人鄭平芳的剪紙之窗,店里剪紙作品琳瑯滿目。店里的營業員告訴筆者,平均一天差不多能賣出3幅作品,收入2000元左右。鄭平芳則帶了幾個徒弟,在家里忙創作、忙裁剪。
那么,作為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剪紙)傳承人、今年近90高齡的“中華巧女”袁秀瑩又怎么樣呢?在老人家的影響下,她家里已經成為剪紙世家,她的兒子、兒媳也忙著剪紙事業,兒媳吳秋鳳剪紙已爐火純青,春節期間坐鎮福州三坊七巷設立的窗口,展示技藝、推銷產品。老人家至今手剪不輟,家里專門設立“袁秀瑩工作室”,她的剪紙質樸、粗獷、構圖大氣,去年國務委員劉延東來寧德視察時,老人家向劉延東贈送了其作品《百子圖》。她說:“現在政府對文化產業這么重視,小小剪紙能得到這么多領導的喜歡,我這一輩子也值了?!?/p>
2011年,列入世界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的“柘榮剪紙”成績不菲,在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和福州文化產業博覽會上大出風頭,全年剪紙產值將近1000萬元,柘榮縣被省政府確定為“海西柘榮剪紙基地”、“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這次寧德黨政代表團赴泉州考察的所有贈送禮品都是我們柘榮剪紙?!奔艏埶嚾丝状合甲院赖卣f,“去年我的《清明上河圖》就賣出了800多幅?!?/p>
除了剪紙,柘榮縣沉寂已久的、分別列入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布袋戲、評話藝術也重新活躍了起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運德,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一直忙個不停,由于有了縣、鄉、村三級投入機制,他的布袋戲在各個村輪番上演,至今演了200多場。鄭運德感慨地說:“沒想到布袋戲還能這么有市場,這都是黨的政策好。”
柘榮縣不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揚光大,還十分重視挖掘保護。2011年,該縣共有曲藝類柘榮評話、傳統美術類柘榮剪紙、傳統技藝類閩東山茶油制作、柘榮剪刀制造技藝等9人次新入選寧德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修編了剪紙產業化規劃,并完成了國家級文化保護單位東源橋的保護規劃立項工作,公布了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
2011年,柘榮世遺文化唱著“春歌”,走進大發展、大繁榮地春天。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