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面對面 兩個國家級“非遺”的傳承與擔憂
基層人物:林文讀,67歲,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老體協主席。
時間地點:10月11日,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政府大院。
閱讀提示:黃石鎮民間藝術項目眾多,為我省歷史文化大鎮。2008年,該鎮溝邊村的“九鯉燈舞”和惠洋村的“惠洋十音”,分別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然而,這兩個“非遺”項目當前卻面臨著興趣者越來越少、傳承者青黃不接、缺少展示和培訓場所、缺少資金扶持等困難。長年為保護、發展這兩項民間藝術而呼,并為這兩項民間藝術“申遺”成功作出貢獻的林文讀老人,對它們的前景憂心忡忡。
記者:一個鎮有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罕見啊,黃石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么豐厚,歷史淵源和主要特點是什么?
林文讀:這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千余年扎根于鄉村基層。溝邊村的“九鯉燈舞”,源于唐代“百戲”,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所謂九鯉,并不都是指鯉魚,而是9種不同的水族,包括龍(蛟)、鰲、鱖、鱸、鱺、鯉、鯽、花魚、金魚。民間根據鯉魚跳龍門這一傳說,以鯉為代表為舞蹈命名。“九鯉燈舞”就是根據這9種水族的外形,扎制成9種不同的魚燈,魚燈肚下裝上木把,燈內點上洋油蠟燭,舞者著古裝,手持魚燈,另有5人手持火把,還有4人肩扛龍門在后,隨著鑼鼓的節奏,進行“嬉游、覓珠、圍珠、搶珠、跳龍門”等舞蹈演繹。
“惠洋十音”源于唐,形成于宋,盛于明清。“十音” 過去稱“十番”,是中華民間音樂藝術的一大瑰寶,它的鄉土韻味很濃。“惠洋十音”是莆田十音的發源地,擁有近2000首的曲牌。演奏時,弓法齊整,韻律明快。使用的器樂也很獨特,主奏樂器“四胡”在上世紀80年代還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呢。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