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與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有關的紀念館里,都掛有一幅巨照,中間是氣宇軒昂的孫中山,左邊為高大威猛的黃興,右邊即為精悍炯爍的黃鐘瑛,擁著他們三人的是一群一身戎裝的軍人。
黃鐘瑛是從長樂市古槐村走出的辛亥革命名杰,他與侄兒黃忠瑄,一個在長江江面領導清朝海軍主力起義,一個在萬里之外的異國策動清廷最大的軍艦易幟。 家族多位親人在辛亥革命中建立功勛。
第一次采訪青山黃家,是在2003年的春天。在黃鐘瑛次孫黃信仿的家里,記者見到辛亥革命元老胡漢民贈送給黃鐘瑛的一幅墨寶。黃信仿回憶,家中本還藏有不少墨寶,有孫中山的、黃興的、林森的、陳其美的、李烈鈞的……黃信仿說,當年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革命中的革命人物,都親題了墨寶贈給祖父。可惜的是,墨寶多毀于“文革”破“四舊”中。蔣介石親題的“中流砥柱”金匾,仍能懸掛在長樂青山黃氏宗祠內,完全多虧了當時黃氏宗親保護,才保存至今。
一位清朝海軍艦長,如何會與革命黨人有如此深厚的情誼,引起了記者繼續采訪的興趣。后來記者將青山黃家與辛亥革命的關系中的一部分內容,分別收入自著的《福州海軍世家》《海軍世家》書內。
在不久前本報參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上,黃鐘瑛的兩位孫子與黃忠瑄的兒子,一起來參加研討會。
青山黃家與甲午海戰
黃鐘瑛(1860年~1912年),原名良鏗,號贊侯,生于1860年10月24日,為南宋理學家黃勉齋二十三世裔孫。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兼海軍總司令。
黃鐘瑛祖籍長樂市青山下,其六世祖黃德章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遷居閩縣南關外茶亭街,專做繡品生意。黃鐘瑛祖父黃景鼎,經營牛骨制品。黃鐘瑛父親黃河澄,同治二年(1863年)由閩浙總督左宗棠保薦舉辦鄉團練,因辦團練有功,獲賞五品同知銜。
黃河澄生六男二女,黃鐘瑛居第五。黃鐘瑛14歲考入福州馬尾船政學堂第11期駕駛班。畢業后,黃鐘瑛先后在南、北洋水師的“靖遠”“威遠”“康濟”等艦見習,后又進劉公島槍炮學堂實習,不久派到“濟遠”艦當艦員,并隨艦參加了甲午海戰。
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當時還是中國藩屬國的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向清廷乞援。清廷先派“靖遠”艦赴朝,但朝軍屢戰屢敗,中國駐朝商務總辦袁世凱又奏請清廷繼續增兵。于是,當時黃鐘瑛服務的“濟遠”艦與“威遠”“廣乙”兩艦就送清兵赴朝鮮增援。在返航歸途中與日方艦隊相遇。
激戰中,“濟遠”艦遭日艦圍攻,不幸中炮,人員傷亡慘重。“威遠”“廣乙”兩艦被困于港內,形勢相當危急。黃鐘瑛顯出大將風度,他主動協助管帶連發40余炮,擊中日艦“浪速”號,重創日旗艦“吉野”號,也使“濟遠”艦得以保存。但戰后,黃鐘瑛還是與北洋水師幸存的官兵一起,被革職回鄉。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