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性全面發掘 發現人類頭蓋骨
□ 記者 王仰華 傅曉君
奇和洞發掘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后,市文化與出版局當即決定停止搶救性試探挖掘,并馬上向省文物局報告,請求進行搶救性全面發掘,我市有關部門對奇和洞采取了保護措施。
經過國家文物局批準,我市成立了以市文化與出版局局長張耀清為項目總負責,分管文物的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李史明為項目組長,福建博物院研究員范雪春為領隊,著名舊石器考古專家尤玉柱教授為顧問的聯合考古隊,對奇和洞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在第一期發掘中,專家發現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使用的石器、陶器和骨器,其中骨制魚鉤和石制魚形陶飾件在福建省境內是首次發現。經過北京大學專家測定,這些文物大約為新石器時代的,時間約12000年前。
古人類長期在這里居住生活,那么這里是否存留著更多有關古人類生存的遺跡?古老的地層是否能夠解開人類發展的神秘歷史?2010年冬至2011年1月底,考古隊對奇和洞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2011年1月3日15時50分,考古隊隊員、漢城博物館的趙蘭玉在清理T2西部的擴方時,在地層下80cm處發現了一具完整的成年個體頭蓋骨。頭蓋骨的發掘讓人驚嘆,這也奠定了奇和洞的科考價值。
權威觀點 福建新石器時代文明從這里開始
□ 記者 王仰華 傅曉君
“這批化石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展現了我國南方更新世中晚期的動物群面貌?!敝袊茖W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對奇和洞第一批考古發掘、出土的化石文物作出鑒定后認為。
“該遺址下層早于17000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留下了豐富的遺存。由此可見,奇和洞遺址相當重要,基本可以肯定,奇和洞遺址是福建省迄今發現的最早新石器時代遺址,龍巖市的人類文明史也推進到了至少17000年前?!北本┐髮W文博學院實驗室在對奇和洞第一批考古發掘遺址地層采集炭、燒土、灰燼、螺殼標本鑒定與測年的報告書中寫道。
奇和洞遺址的發掘意義引起考古學各界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星燦,美國畢士普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美國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焦天龍博士先后前往漳平奇和洞,探討奇和洞遺址的重要意義。一個小小的遺址,能同時引起高星、陳星燦、焦天龍三位被譽為史前文化考古“三劍客”的高度關注實屬不易。陳星燦說,一個好的遺址,可遇不可求。焦天龍說,他們三人不約而同來到一個地方是少有的。
5月8日,高星和陳星燦再次來到我市,記者采訪了兩位專家。高星認為,奇和洞遺址發掘多個文化層面表明了這里不同時代都有人類活動,從挖掘出的大量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特別是人類頭骨及肢骨的發現,表明奇和洞遺址的發現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考古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陳星燦說:“奇和洞考古發現除了出土的大量文物國內外罕見外,文化層現象更是堪稱奇特。南方是個多雨地區,由于常發洪水以及潮濕等原因,一個文化層形成并能如此完整保留下來是難以想象的。”
焦天龍博士評價道:“人類進化史上有幾個重大轉變,或者說未解之謎,其中一個就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時間跨度從15000年前—10000年前,人類畜牧業、陶器出現,全世界都在尋找這類線索,而奇和洞古老的陶器、完整的地層,非常罕見,非常難得?!?
難解之謎
現代人起源及人類遷徙問題的新課題
□ 記者 傅曉君 通訊員 丘棟輝
如此豐富的文化層以及各個文化層之間的關系隱藏著不可估量的文化信息。奇和洞已出土的文物,許多文物專家也是第一次見到,一時無法識別和解讀。這些文物到底告訴我們什么?如何解讀那薄薄的文化堆積層里不為人知的信息和密碼?這些是奇和洞留給世人最大的謎。
據了解,關于古人類(即新、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工作,有兩點一直是困惑國內外考古學者的難題。一是在距今5萬年到10萬年之間的舊石器時期,從國內已出土的文物看,至今沒有發現人類頭顱骨或下頜骨。(注:在考古學中,下頜骨是區分人類不同時期的重要標志)這是否意味著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陸無人類活動?至今是個謎。二是從舊石器向新石器的過渡期,人類是否已成為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人”,人類有哪些特征,有哪些文化現象,有哪些生活習俗,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如何?特別是在距今20000年—8000年的寒冷期,他們又是怎樣度過的?
奇和洞遺址對探討現代人起源及人類遷徙問題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頭蓋骨是處在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對探討一萬年前人類的體質特征、南北人群體質特征差異等具有重要意義。奇和洞遺址在地層上具有連續性,在出土的器物上同樣具有明確的疊壓關系的證據,對探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這一國際性學術課題,將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