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霞浦縣博物館里,去年10月發(fā)掘的清代碑刻如《國泰民安》的碑文,記載了霞浦與臺灣自古就有經貿往來和政治、軍事聯(lián)系的史實,見證了兩岸“商緣相連”、“法緣相循”。
博物館吳春明介紹說,去年10月20日上午,霞浦縣投資改造府前路,工人在翻修下水道時發(fā)現(xiàn)了清代碑刻。縣博物館干部聞訊即趕到現(xiàn)場,進行搶救性挖掘。在路旁兩邊水溝展開地毯式搜索,先后發(fā)掘出《福寧洲鎮(zhèn)憲顏大老爺恩德碑》、《感之建祠碑》、《國泰民安》、《賓陽門》、《鶴舞迎祥》、《膏火田記》等六通清代碑刻,以及門柱殘段、獅子底座等石構件。其中,《國泰民安》等三通碑刻的內容,涉及清代霞臺商貿、政治、軍事方面的聯(lián)系。
《國泰民安》碑高218厘米,寬72厘米,厚9厘米,輝綠巖質地,碑額為楷體陽文,正文為楷體陰文,豎排,共17行,500字。據(jù)考證,該碑立于道光11年(1831年),是一塊官府告示牌,從碑文內容看,刻碑目的是為保護當時販運臺灣大米等進入霞浦貿易的客商。據(jù)民國版《霞浦縣志》(卷之三十上義行)記載,當時霞浦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加上“地方戶口增每繁”,米糧奇缺,需要外來船運米接濟饑民,即碑文所說的“全賴臺米接濟”。但是,外來糧船進港后屢受衙役、營兵借口查驗敲詐勒索,米商不堪其擾,不敢進港,碑文所說的“米商無至者,民間嗷嗷”。福寧府李姓學員見狀極為憤怒,自費獨往省城,呈辭力陳弊端,終獲“宮保總督部堂孫批本司等會詳議覆”,責令霞浦嚴令禁止不法行為,霞浦縣即勒石示諭:“如有船戶販運臺米進港,聽其隨時糶賣,不得擾累阻撓,倘有兵役奸民人等私向米船索取,例規(guī)一經察出或被呈控,定即嚴挐究治決不姑寬。”從《國泰民安》碑刻發(fā)掘地點和碑文內容看,其與《霞浦縣志》記載完全吻合,見證早在清代霞臺之間就已“商緣相連”。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1-04-282011閩臺街頭藝術節(jié)5月在廈門開幕
- 2011-04-28閩臺自古一家人 臺灣海峽“東山陸橋”探秘
- 2011-04-272013福建部分高校試點自主招生 推動閩臺高校互招
- 2011-04-25閩臺將合拍電視劇《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 2011-04-12第三屆閩臺京劇票友交流會在福建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