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島大帽山貝丘遺址石錛的產地研究, 首次為探討臺灣海峽兩岸新石器時代的雙向文化或物品交流提供了實證材料,表明大帽山與澎湖群島的聯系是相當密切的。”近日,正在廈門大學講課的美國畢士普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焦天龍在受訪時如是說。
大帽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位于東山島南端。1986年9月發現的大帽山遺址處于陳城鎮大茂新村東北約1公里的大帽山東南坡,海拔66米。遺址所在的大帽山,為島內第二高峰,海拔251米。遺址所在的山坡東臨烏礁灣,南為澳角灣,東距海邊約1200米。遺址殘存面積約400平方米。
由焦天龍博士、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白瑞·羅萊、那肯拉·斯弟爾、鮑爾·卡若斯和福建省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林公務,研究員范雪春,東山博物館館長、研究員陳立群以及臺灣多位考古專家,從2002年以來,圍繞“航海術·新石器時代臺灣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南島語族起源”課題,對大帽山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
3月23日,東山博物館研究員陳立群介紹說,石錛是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主要的一種石器,一般占各遺址出土石器總數的60%以上。大帽山遺址也不例外。
中美考古專家為了進一步探討大帽山遺址與臺灣海峽兩岸的交流,對這些石錛進行了產地研究。專家們采用的是國際學術界常用的地球化學“指紋”技術。包括巖相分析,XRF,ICP-MS和同位素分析等。通過選取了6件殘石錛進行了巖相、XRF,ICP-MS分析,同時選擇其中的5件標本進行了同位素分析,并將分析結果與他們在東山島所采集的巖石標本和已經發表的臺灣海峽兩岸的有關巖石標本的化學元素材料進行了多次對比分析,其結果是令人鼓舞的:大帽山遺址石錛的原材料來自澎湖群島;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比較結果是,大帽山的石錛與澎湖群島的玄武巖一致或接近。這一結果表明,澎湖群島是大帽山石錛原材料的來源地。
焦天龍博士在論文中介紹說,大帽山遺址的陶器與澎湖群島上的鎖港遺址的陶器,有較多的相似性。如均以紅陶或紅褐陶為主,器類以豆、罐和釜為主,紋飾以繩紋、刻劃紋和鋸齒紋為主等。這種相似性進一步表明,大帽山與澎湖群島同時代的遺址,具有相同的文化傳統。更有意思的是,大帽山遺址的陶器與臺灣本島某些遺址的陶器也驚人地相似。譬如,新竹市上沙崙II遺址的鋸齒紋口沿的陶罐(發掘者、考古專家劉益昌等將其分類為“1類陶2式罐口”)和陶豆的圈足(發掘者臺灣劉益昌等將其分類為“1類陶1式足”),幾乎與大帽山遺址的同類器物完全一樣。劉益昌等根據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其他遺址的測年,將其年代估計在距今3500-4500年之間。這一年代范圍與大帽山的年代有重合之處。這兩個遺址之間的相似性絕對不可能是偶然的,而應該是同一個文化傳統的產物。
大帽山遺址與澎湖、臺灣本島的密切聯系,表明當時人已經掌握了較高超的航海技術,可以自如地跨越臺灣海峽。早在6000年前,竹筏己是福建東南沿海南島語族先民海上捕魚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也是臺灣海峽兩岸民間交往的重要航海器。很多研究者認為,臺灣海峽的新石器時代的航海術是后期南島語族航海術的發端。 (謝漢杰)
●專家點評:
美國畢士普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焦天龍:以往,絕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討海峽兩岸的考古學文化交流時,關注的焦點都是從大陸到臺灣的交流和傳播,很少有人涉及臺灣或澎湖對大陸的影響。而實際情況是,任何長久的文化交流都不可能是單向的。只有雙向的文化交流、物品交換和人群移動,才能解釋臺灣海峽兩岸在新石器時代長達數千年的文化相似性。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