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國際社區”的愛情政治文化 激蕩歷史風云
為凸出56個核心要素,鼓浪嶼落下申遺整治“第一錘”。
揭秘 “國際社區”的鼓浪嶼“申遺”
□專題文字 蘇麗艷 實習生 羅麗莎
□圖片攝影 豐曉飛
從綠草茵茵的洋人球場,到默默無語的自然景觀日光巖;從只剩一堵殘墻的工部局遺址,到結構完整的林語堂故居等風貌建筑。被列入核心要素的一草一石、一樓一閣,都是社會變革的歷史見證。這些正在還原的“賣點”關乎文化,關乎林語堂的愛情,關乎蔣介石從政的隱秘心路歷程……儼然鼓浪嶼“故事”的無聲講述者,激蕩著過往的鼓浪風云,豐滿著鼓浪嶼“國際社區”的內涵。
申遺整治“開錘” 欲凸顯鼓浪嶼核心要素
核心要素 凸顯國際性
整治為先 申遺倒計時
鼓浪嶼申遺又有新進展:3月29日,位于港仔后的金帶長廊落下“第一錘”,標志著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整治進入實質階段。
整治意味著修繕和保護,終極目標是真實還原56個核心要素的昔日風采,通過這些珍貴遺產的留存,勾勒出鼓浪嶼這一國際性居住社區過往的脈絡。
核心要素 凸顯國際性
廈門于2008年11月啟動鼓浪嶼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工作。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文化保護研究所為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編制《鼓浪嶼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申報文本》及《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規劃綱要》。2009年10月,鼓浪嶼申遺主題確定為“社會變革中的歷史見證”。按目前進展看,有很大把握在今年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國家文物局也原則同意將鼓浪嶼作為2013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備選項目。
“申遺首先要確定遺產地的核心要素,目前已初步敲定56個。”鼓浪嶼申遺辦的工作人員介紹,為在申遺文本中列出遺產地的核心要素,清華文保所的專家曾先后6次來到鼓浪嶼進行實地考察。
“1840年至1949年期間,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的鼓浪嶼就是一個國際性居住社區。”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葉細致稱,56個核心要素凸顯的正是鼓浪嶼作為“國際社區”的特殊屬性。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