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閩江:消失的閩江“吉普賽人” 疍民話今昔
http://www.caoliu14.com?2011-04-06 16:04? ?來源:福州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他們從何而來?
這是一個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說清楚的問題。
早期疍民“不諳文字,不記歲年”,鮮有內部流傳的書面記錄,他們只知道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而外界史料也大多三言兩語,語焉不詳,其起源迄今學界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他們的來歷雖已難以確證,但不乏種種離奇的傳說。有人認為,他們是來自閩江流域的先民;有人說,他們是被漢武帝滅國的閩越人后代,與畬同源;還有人說,他們是失敗避難的人,因犯了事無處為生,索性隱姓埋名,逃入江海避難,過起水上生活,頗有點落草為寇的意味。如東晉末年,農民起義領袖盧循順海南下,失敗后部下四散,有一部分乘船漂泊成為水上人家,從事打漁、擺渡等職業。
或許,他們的源流本來就復雜。到了1950年,閩江下游的疍民已有3萬之眾,他們主要分布在三縣洲、幫洲、義洲、鴨姆洲、泛船浦、上渡、中洲、蒼霞、水部,還散布到南嶼、洪塘、馬江、亭江、琯頭、瑯岐等地,以及閩侯、長樂、永泰、閩清、羅源、連江等沿江的江汊港灣。
他們的姓也大多與水或水上生活有關,有江、唐、翁、歐、池、浦、下、倪、陳、林、賴、郭、盧等二十余姓。這些姓氏中,“歐”即“鷗”之意,“翁”即“漁翁”之意,池、江、浦等則以住居水域為姓,有較明顯的職業與生活環境特征。
就這樣,直到50年多前,閩江江面上還密密麻麻擺滿了船,大船、小船、舢板,橫七豎八地沿江排開,留出僅容來往船只通過的一條河道;男人、女人、小孩,或身形矯健出沒于船篷之間,或在船舷上健步如飛。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終其一生就在這些小船上度過的。
![]() |
![]() |
責任編輯:徐嶸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