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可與宏琳媲美的古民居
熟悉閩都文化的不少專家認為,閩江畔上樟洋村的古民居的建筑與存在是一個奇跡,它的結構、精巧度和規模可與閩清宏琳厝相提并論。
這些風格類似的老房子遍布在文昌宮的周圍及更遠處的地方。它們或或排排相列,或單門獨戶,或錯落而坐。最有代表性的要屬坐落在村東南部的的爐邊厝了。爐邊厝又叫“爐邊寨”,是合院圍屋與寨堡結構相結合的建筑。
至今,厝里大多數人家或外出工作,或另搬新居,人去屋空,在寧靜的冬日午后,陡添幾分時空感和滄桑感。
爐邊厝背靠青山,面覽田野溪流,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由回廊、書院、天井、正座、橫厝構成,可防可守,固若金湯。厝分上、下兩寨,均為三進院落。上寨建于清道光年間,占地3750平方米,房屋163間。下寨建于清乾隆年間,回廊屋架斗拱雕刻四時果疏、蝦兵蟹將,雕工精細,形象逼真,整個內庭既寬敞大氣又蘊儒雅之風。
從防衛設施看,寨的第一進大門以青石構作門框,前后安三重板門,每扇門板厚達10CM,民間謂之“三保險”;不僅如此,寨內還設有走馬廊,利力流動御敵;寨墻四周開有100多個斜置銃眼,可全方位多角度狙擊來敵。從爐邊厝的偌大規模和精巧結構,即可聯想到當年這里人丁興旺、富甲一方的景象。
《樟洋林氏族譜》記載,從爐邊厝走出來的賢達有林孝本,清代武舉,官授朝議大夫;林佑衡,舉人出身,民國時期在北平任政府議員;還有林邦綏、林邦彥等名人。
提及這些老房子和老房子里走出的先賢,林仰就贊不絕口。他充滿活力的腳步聲,在村道上清晰地回響著。
尾隨著他的背影,我們參觀了老林家的祖宅。林家祖宅門楣上書“文魁”二字,三進院,保存完好。隔壁的劉家祖宅門楣上書“進士”二字。代表林、劉兩姓族人光榮與夢想的牌匾在寂靜的盆地邊緣,各自炫耀著。行走在樟洋村,仿佛走在歷史的時空里,如品濃濃陳酒,微熏而又興奮。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