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筆下的朱熹有著獨特的性格特點,他重點描繪了人物側面仰視的一種神態,表現出自信、思想深邃,其飄逸的胡須喻示著朱子文化的源遠流長。背景圖上的《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對儒家學說的最大貢獻之一。朱熹從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之作了注解評析,并刻印發行,后來成為教科書。
郵票第二圖為“游學傳道”,畫面描繪了朱熹與弟子牽馬行進在松柏小道的情景,背景描繪了武夷精舍和高山流水的景觀。
朱熹騎馬確有其事。在朱熹一生中,傳道授業所到之處不勝其數。史料記載中的朱熹很能行走,他是不坐轎的,因理學前輩程頤教導說,坐轎是“以人代畜”,是對抬轎者的不尊重,有違儒者的仁愛之心。朱熹騎馬在史料記載中不多見,《株洲歷代大事記(二)》載:1162年,即孝宗趙昚(慎)乾道二年,理學家朱熹和張南軒在長沙聚會研究學術,至十一月初七從長沙岳麓山出發,同游南岳,在途中或騎馬或乘車,冒著雨雪往返數百里,相互酬唱詩一百四十七首。陳榮捷在《朱子新探索·朱子之行》中寫道:“朱熹常用馬。南岳衡山之游,幾全用馬。《文集》卷五馬上所作之詩,如《大雪馬上次韻》《馬上口占》之類甚多。由五夫里至武夷山半途有歇馬莊,今日行汽車,遺址猶存。可知其數十年中之游武夷,必然乘馬。”為此,廣州畫家梁允常創作有《朱子出行圖》油畫,畫面中的朱熹騎著一匹棕色的大馬,一路疾馳狂奔。
武夷精舍是朱熹倡導書院教育的代表地。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子奉祠主管臺州崇道觀而歸居武夷,乃建此精舍。此后八年,即居此著書授徒。朱熹在此完成了《四書章句集注》等理學著作,朱子理學思想逐漸形成體系并由武夷山傳播開來,武夷山因此成為理學名山。武夷精舍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筑群,仁智堂、隱求室、止宿寮、石門塢、觀善齋、寒棲館、晚對亭等目前正在修復,還歷史本來面目。 (宋曉文)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