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福州人,生物學家,化學家,著名科普作家。
高士其青年時代深受“五四”精神———“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影響,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赴美深造。1928年,在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攻讀博士時,他不幸在一次實驗中,感染腦炎病毒,造成終身無法治愈的殘疾。但高士其卻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醫學博士課程,并加入美國化學學會和美國公共衛生學會。
學成回國后,高士其曾在南京中央醫院任職。他痛恨醫院與國民黨官場贓官相互勾結的腐敗現象,毅然把自己的原名“高仕”改為“高士其”,莊嚴聲稱:“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同時忿然辭職來到上海,受新文體“科學小品”的啟發,從此開始科普創作,找到一條把科學獻給大眾的途徑。
1937年,高士其孤身一人,歷盡艱險,投奔革命圣地延安。1949年9月,高士其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大會,開始了新生活的里程。自1954年起,高士其當選為歷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9年高士其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0 年被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顧問、中國科普作協名譽主席。
從 23歲到83歲,高士其在60年殘疾生涯里著述數百萬字。他說,他愿化作知識海洋中的一片微波、一朵浪花、一絲春風,和大家一起揚起科學的風帆,同舟共濟,全速前進!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自1949年后,他寫了大約75萬字的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創作了數達2800余行的科學詩,著書18本。其主要作品有:《揭穿小人國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傳染病作斗爭》、《我們的土壤媽媽》、《談眼鏡》、《煉鋼的故事》、《高士其科學小品甲集》、《高士其科普創作選集》等。
1955年1月20日,福州市受到來自臺灣的戰機轟炸,造成大火災。1955年5月30日,高士其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委派來到福州視察。在福州視察的12天中,高士其廣泛聽取了福州市各界人士各階層民眾的意見,并就視察所得,以糧食統銷、文教衛生、救災工作、市政建設等為重點作了報告,即《視察福州市工作的綜合報告》,其對故鄉拳拳關愛之情溢于言表。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