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首次“非遺”大普查結束 轉入全面保護階段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7月16日訊(本網記者 練仁福)昨日,記者從福建省文化廳獲悉,我省史上首次非遺大普查已經完成,目前正在做相關數據分類整理。泰寧上青鄉的《七仙橋》、寧化縣的祁劇等非遺項目,均是這次普查的新發現。省非遺保護中心非遺保護部副主任陳哲表示,“非遺普查等于是摸清福建非物質文化的家底,作為基礎性工作,將為我省下一步摸索、探討非遺保護新模式提供依據。”
摸查“家底”有喜亦有憂
此次普查涵蓋了全省九設區市,調查項目包括17個門類總計193572個項目,幾乎涉及全省所有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數據顯示,我省民間文學、人生禮儀、歲時節令、民間信俗等項目資源最為豐富,曲藝、雜技類資源則較稀缺。
另外,目前我省已建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省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無論是從非遺資源豐富性,還是入選各級非遺名錄的數量上看,我省都位居全國前列。
盡管如此,普查仍發現,全省不少非遺項目仍處于瀕危狀況,需立即進行搶救性保護。在普查的75228名非遺傳承人(老藝人)中,不少都已經年齡偏大,許多技藝是后繼無人,傳承堪憂。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