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我國水下考古隊在明代沉船“南澳Ⅰ號” 打撈出水青花大罐、龍紋罐、釉陶罐、青花瓷大盤、碗、缽、瓶等一批文物,水下考古隊隊長崔勇說,“南澳Ⅰ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貿船,據初步判斷,南澳島位于福建漳州到東南亞的航線上,船上裝載的瓷器主要出自福建漳州平和窯,此前在東南亞和非洲的北部肯尼亞也發現過大量類似風格的瓷器。由此可以推測,“南澳Ⅰ號”很可能是從漳州附近出發,駛向東南亞或者漢文化圈一帶。
漳瓷古窯爐形式是一種橫式階梯窯,也有使用龍窯。所產瓷器以青花瓷為主,還有一部分青瓷、白瓷、彩繪瓷(又稱五彩瓷)以及色釉瓷(有醬釉、黃釉、藍釉、素三彩等)。漳州窯瓷的器型,以日用品為主,數量最多的是碗、盤、碟。其他還有盞、盅、杯、罐、盒、勺、爐、瓶等。青花色調多呈藍灰色,此外還有藍黑、黑灰以至黑綠等。青花瓷紋樣有珍禽(如鳳凰、雉雞、仙鶴、白鷺等)、瑞獸(如龍、麒麟、獅子、鹿、兔等)、花卉(有牡丹、蓮荷、菊花、繡球花等)、山水(亭榭、江景)、人物(高士、仙人、仕女等)以及吉祥文字(福、壽、玉、善、雅、喜、佳等)。
龍溪縣東鄉東溪頭附近土質也是一種優質瓷土,為建窯燒制瓷器提供了原料。東溪頭窯始燒于明中葉,月港的興盛,刺激了該窯的生產和產品的選擇,東溪窯燒制的漳瓷,多屬供擺設觀賞的古玩。品種有觀音、彌勒等菩薩及花瓶、香爐、水盂、筆筒等器皿。按閩南民間習俗,爐、瓶、盂3件為一副,東溪窯均有生產。東溪窯瓷的特征是胎厚、質硬、紋細。色彩有純白、純黃、純紅、米色、綠色、白底三彩等多種,而以純白與三彩為上等珍品。彩瓷色澤鮮艷,經久不褪。細瓷類,瓷面有細紋隱現,其質地與廣東潮州楓溪所產瓷器相似。盡管東溪窯并非官窯,但其產品以質優而被列為貢品選送朝廷。
明代,東溪窯瓷的外銷口岸為漳州月港。東溪窯位于九龍江西溪下游,與月港有內河船相通,兩地相距不過30多華里,通過水路從歸德溪到永豐溪、經薌江、九龍江、從月港出海,行銷海外。到了明萬歷間,正是東溪頭窯的鼎盛時期,九龍江沿岸的南靖、平和等地所產窯瓷,亦由內河船運抵月港。漳浦、詔安等地所產窯瓷,則從該地的河道運至南部港口轉運銷售。 (盧國能)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