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瓷窯“克拉克瓷”與對臺貿易(上)
http://www.caoliu14.com?2010-07-02 14:43? ?來源:閩南日報
我來說兩句

核心提示
宋元時期,泉州港海外貿易繁榮,帶動漳州沿海龍溪、漳浦一帶瓷器生產發展。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海外貿易興盛,帶動九龍江流域制瓷業的發展,所產瓷器被西方人稱為“克拉克瓷”,平和南勝、五寨陶瓷業最發達。荷蘭據臺時期,漳臺經貿以轉口貿易為主,臺灣是大陸對外貿易的轉接地,此時大量克拉克瓷輸往臺灣。清朝統一臺灣后,漳州人開始到臺灣開辦陶瓷廠,就地銷售。
宋元時期的漳州瓷窯
漳瓷,即漳州古窯生產的瓷器,在中國古代陶瓷文化中曾經產生較大的影響。根據考古調查和出土瓷器,史學界對它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漳瓷應泛指漳屬各地考古發現的多處古窯瓷器,即“漳州窯瓷”;另一種認為,漳瓷是專指代表產地漳州城東郊原龍溪縣的東溪村古窯瓷器即“東溪窯瓷”。但兩者都認為,漳瓷生產始于宋、元時期,盛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漸告衰落。
宋元時期,泉州港海外貿易興盛,帶動漳州沿海龍溪、漳浦一帶瓷器生產的發展。作為海外貿易三大主要出口產品的陶瓷器,北宋地理學家朱彧曾有生動的描述:“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余人,……船舶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朱彧:《萍洲可談》卷二)。說明宋代閩南陶瓷生產貿易已有較大的規模,形成了具有濃重閩南區域海洋經濟特性的陶瓷生產模式。
![]() |
責任編輯:徐嶸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