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河南新密李家溝舊石器—新石器過渡階段遺址
一個期待已久的發現
點評人:趙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李家溝遺址發現了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多個地層的堆積。對于始終缺少華北地區兩個時代交替資料的學術界而言,這個發現期待已久。遺址上舊石器時代晚期地層除了具有典型特征的石器,還出土了較多不便攜帶的大型石器,意味著居民生活的流動性降低,開始出現新的生計內容。而遺址上新石器早期遺存是全新的發現,陶器特征很難同任何已知資料對比聯系。綜合各種遺存資料初步分析,也表明當時的生計活動內容有了明顯變化。比較兩個時期可以看出,一方面人們的取食活動、定居程度等方面的變化發展;另一方面,制作技術的變化,尤其是制陶業突然出現在當地,又意味著兩期文化之間未必是單線傳承,從而提出許多需要進一步探討的重要話題。
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
找到良渚文化的源頭
點評人:陳星燦(中國社科院考研研究所研究員)
東山村遺址讓我們對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該遺址的主要遺存屬于崧澤文化時期,遺址中的墓葬有等級差別,且屬于一個群體。從葬式、墓向和墓葬之間少見打破關系等特點判斷,東山村居民曾在此長期定居,也說明其社會分化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往發現的崧澤文化中期墓葬隨葬品多為日用陶器,而東山村同時期的大墓,不僅發現大量陶器,還發現了眾多的玉器、石器等,不少大墓還隨葬石鉞、石錛等儀仗武器,顯示墓主人生前擁有非凡的權威。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包括黃河、長江和西遼河在內的許多地區,都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化。城墻高聳、祭壇林立,大型墓葬相繼出現,中國核心地區的文明化進程明顯加速。東山村崧澤文化早中期大墓的發現,使我們看到這個不斷加速的歷史進程在長江下游可能遠在公元前3500年之前,這為長江下游地區高度發達的良渚文明找到了源頭。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
- 2010-06-12倉山區舉辦2010年第五個“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
- 2010-06-12李長春:保護發展文化遺產 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 2010-06-11福建省文化廳關于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候選名單的公示
- 2010-06-10文化遺產日福建好戲連臺 各類文化場所免費開放
- 2010-06-09八旬老翁十次高考 方寸中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