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縣油溪村發掘茶燈舞等民間舞蹈
日前,筆者來到光澤縣鸞鳳鄉油溪村,剛進村口,就聽到禮堂內管弦聲聲、茶歌陣陣。走近一看,是一群身穿彩裝、腰系圍裙的采茶姑娘在音樂伴奏下翩翩起舞,邊舞邊唱著《十二月采茶歌》,曲調清新明快,動作活潑優美,讓人賞心悅目,不時博得圍觀者的熱烈掌聲。主持這次演出的本村老藝人傅慶高興奮地介紹說:“這是我們村發掘不久的地方民間茶燈舞,今天排練新的節目?!?/p>
光澤縣鸞鳳鄉油溪村地處城郊,是一個古老的村落。這里歷史文化悠久,民間歌舞如茶燈、馬燈、蚌燈等在光澤縣內外都很有名氣,是個有名的民間燈舞之村。過去,村里的燈舞班每年都要外出表演,特別是逢年過節,周邊村鎮的群眾都可以看到油溪村的燈舞表演。而且,各鄉村有大喜事都會來請油溪村的燈舞班前去表演,歷史上這里涌現了不少有名的民間燈舞藝人,其中,民國時期名揚閩贛邊界的地方民間燈舞和民間戲劇名角傅山東就是油溪村人,解放后他曾到邵武和江西等地傳藝。但前些年,隨著傅山東等老藝人的去世,以及資金、人才和傳承等問題,油溪村的燈舞班漸漸散了,多種燈舞技藝瀕臨失傳的危險。
近年來,油溪村干部開始重視村里民間燈舞的發掘和搶救,決心保護和傳承好這些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具體任務。村里撥出資金購買燈舞道具和服裝,并指定傅山東的兒子、年已50多歲的老藝人傅慶高來負責這項工作,他系統地收集了老藝人留下的資料,經過一段時間的發掘,現已整理出茶燈舞部分,僅曲牌節目就有《十二月采茶歌》《小放?!贰督忝糜^燈》《鬧五更》等10多個。
民間茶燈舞,是明末清初起源于贛閩邊界的一種民間燈舞,亦戲亦舞,有唱、有舞、有道白、有角色,似乎是戲,但實際是舞。油溪村的茶燈舞表演形式區別于其他地方,有自己獨有的傳統特色,原汁原味,表演、唱腔、曲調地道。獨唱、對唱、合唱,采用贛劇曲調和采茶調等,優美動聽;穿插說念道白,是用江西話和本地方言及普通話,詼諧有趣。道具有裝飾花草彩紙的茶籃燈,內裝蠟燭,白天晚上都能演。晚上表演時點起蠟燭舞動,燈火閃亮,煞是好看。伴奏用的是二胡、笛子、嗩吶和鑼、鼓、鈸等樂器。
油溪村于去年5月正式組建茶燈舞班,有年輕演員12人,由傅慶高等老藝人進行傳藝,一招一式地教。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他們在去年“七夕”之夜舉行了“油溪村茶燈‘七夕’鵲橋晚會”,演出《十二月采茶歌》《小放牛》《鬧五更》等5個節目,表演原汁原味,樸實地道,不失傳統茶燈的韻味,縣鄉干部和文化部門人員都到現場觀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電視臺還播放了晚會的實況錄像。傅慶高高興地說:“我們發掘整理出茶燈舞,依然保持著過去傳統的特色,等我們排練成熟后,還要定期演出,并到縣城去表演?,F在,我們還要繼續著手將村里原有的、縣內瀕臨失傳的馬(仔)燈、蚌(殼)燈等民間舞蹈發掘出來,重振我們油溪燈舞之村的輝煌和名氣,為保護和傳承地方民間燈舞這一文化遺產而努力!”(記者 王建成 來源:《福建日報》)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
- 2010-02-22莆田荔城區首屆民俗文化周 九鯉燈舞來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