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空間之謀:從“洼地”處境到以港興市
莆田市港口資源和岸線資源豐富,“因海而生、向海而興”一直是其謀取區域崛起的重要路徑選擇。近年來,莆田各類港航設施逐步完善,港口吞吐能力逐步增強,港口集疏運網絡逐步形成,但港口經濟發展水平較之上下兩翼的福州、廈門等地,仍然處于“低洼”地帶。
基于此,莆田市提出了“以港興市”的戰略構想,將以港口為依托,在發展臨港重化、機械、鋼鐵、能源、林漿紙一體化等臨港重大工業項目建設上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進而帶動倉儲、運輸、物流等相關產業及金融、保險、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有效拓展港口腹地,以福廈鐵路、向莆鐵路建設為契機,加強與江西、湖南等內陸地區的合作,促進港口腹地縱深推進,全面提升港口的綜合競爭能力。
在莆田市的“以港興市”的戰略落地中,湄洲灣成為首當其沖的重點。2009年8月,國家投資開發公司與福建省簽訂《關于加快湄洲灣(石門澳)產業園開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合作協議》;同年10月,國投湄洲灣(石門澳)產業園基礎設施啟動暨湄洲灣煤炭中轉基地正式開工,總額達220億元的國投在福建最大投資計劃進入實戰階段。
據國投湄洲灣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鵬介紹,整個產業園區規劃形成12.78公里海岸線,面積約60平方公里,可建設5萬至30萬噸級碼頭泊位40個以上,將形成一個具備原材料進口、工業加工、相關制造業所需的散雜貨運輸、產成品的集裝箱運輸、支持保障功能的現代大型臨港工業區。
根據《湄洲灣港口城市發展規劃綱要》,湄洲灣港口城市是以莆田市行政轄區為主體、以現有中心城區和未來濱海新城為依托的城鄉一體化的經濟綜合體。至2020年,湄洲灣港口成為海峽西岸港口群的主樞紐港,環湄洲灣北岸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制造業產業群和能源產業群,興化灣南岸臨港工業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大港口、大交通、大配套、大產業、大腹地”的發展格局,實現“濱海宜居城市”目標。
莆田市在打造宜居城市的追求中尤其注重彰顯地方文化特色。莆田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也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為全面提升媽祖文化影響力及其在對臺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莆田市攜手中鐵公司投資25億元,建設一座針對臺海信眾的媽祖城在湄洲島對岸圍海造地,建設一座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商貿、商住等功能于一體的美麗濱海城市,總規劃建設60平方公里。媽祖城是針對臺海信眾所建的一座新城,目前這一媽祖城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莆田市委書記楊根生表示,當前莆田正面臨著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下一步莆田將牢牢把握國家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快實施“以港興市、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毫不動搖做大總量提升質量,努力把莆田建設成為世界媽祖文化中心和濱海宜居城市,推動湄洲灣港口城市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迅速壯大和崛起。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
- 2010-05-07媽祖誕千人抬媽祖巡游 臺灣信眾攜陣來拜
- 2010-04-27兩岸明星“心連心” 唱響福建湄洲島慶媽祖誕辰
- 2010-04-22媽祖祖廟將開展系列活動紀念媽祖誕辰1050周年
- 2010-04-228噸媽祖像如何進館 訪世博福建館建設團隊揭秘幕后故事
- 2010-04-228噸媽祖像如何進館 訪世博福建館建設團隊揭秘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