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深山中的茶
事先根本沒有想到,政和縣竟是一個如此偏遠的地方。我們從廈門出發,需歷經400多公里6個多小時的車程,才能抵達目的地。
汽車經過一個又一個隧道,朝北邊駛去。下了高速后,是一段漫長山路,約2個多小時,途中偶見幾座茶廠,沿路寬闊的建溪溪水高漲,一直流到更加遙遠的地方———而那座“埋”在群山中的縣城和它悠遠的制茶史隨著車輪的顛簸,漸行漸近。
車,終于來到了政和。這是一個小縣城,人口不足20萬。而且據說,每年有3萬多青年從這里外出打工———或許,永遠都不會再回來。
剩下來的,都是一些關于過去的回憶。在這里,隨處可見古老破舊的黃泥房子,背靠著山,里面住著人,燃起裊裊的炊煙。茶園就是如此安靜地坐落在山上,是春末夏初的時節,一眼望過去,青青蔥蔥,蠢蠢欲動,像個少年一樣,渴望從這里離開,被更多人所認知。
牢牢抓住的輝煌歷史
但這確實需要時間。盡管與“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并稱“閩紅三大工夫”,但“政和工夫”并未得到與之相應的知名度。
楊揚是政和縣的作協副主席,并且長年為推廣“政和工夫”四處奔走。是在與她的交談中,我們才明晰了“政和工夫”的前塵舊事。她說,在若干年前,“政和工夫”的名聲甚至遠超如今的“立頓”紅茶。尤其在全盛時期,每年福州茶市上,凡標有“遂應場仙巖工夫”者,便優先開盤,售價倍高。
楊揚說,到19世紀末,因政和發現大白茶茶樹品種并以“壓條法”繁育成功,本地茶商葉之翔大膽采用大白茶鮮葉為原料制作紅茶,品質優于一般紅茶,于是正式命名“政和工夫”。根據有關統計資料,到1940年時,政和全縣茶葉產量達15673擔,登記的外銷茶號47家,居當時登記的20個縣的首位。
人們往往說,往事不必再提,但如今的政和茶人,卻還在牢牢抓住這段輝煌的歷史———在重新迎來輝煌之前,或許也只有這樣了。“要不然,人們可能連這點希望都放棄了。”楊揚說。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
- 2010-06-02福建茶葉產業再添一支生力軍
尤溪縣成為福建第9大茶葉生產縣 - 2010-05-27亞運服務禮儀:倒茶倒八分 坐椅坐大半
- 2010-05-26緊急搶修 只為了48位茶農的微笑
- 2010-05-26深化家園清潔行動 建設文明和諧茶鄉
- 2010-05-25安溪開展“百座茶山”植樹造林初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