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讀者向本報新聞熱線22200000報料,在著名古鎮洛陽鎮群山割嶺自然村有一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設立的孝節坊。相傳“孝節”兩字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親筆所題。
200年前牌坊保存良好
記者與考古界人士劉志成、文史界人士龔書群一行來到洛陽群山割嶺自然村,在村里一處丁字路口看到了孝節坊。孝節坊的樣子像一扇門,正上方有一塊圣旨碑,碑上刻有兩條金龍,下方雕刻著金黃色“孝節”二字。“最初孝節坊的上面兩側各雕有一只獅子,但在‘文革’期間被人撬了下來偷走了。”該村88歲高齡的原惠安縣上游公社黨委書記饒晏來是孝節坊主人的后人,他這樣介紹道。
關于孝節坊的主人,牌坊上面記錄得很清楚:旌表惠安縣儒士饒孟得妻林氏坊。“饒孟德是文人,家境貧寒,很早就去世了,留下母親、妻子林氏和兒子饒廷(婓)。當時林氏堅守貞節,獨自靠磨豆腐贍養老人、撫養孩子,她的事跡感動了當時所有的人。” 饒晏來說。
層層上報后設立
牌坊的兩側刻著一段小字,其中包括當時總督、巡撫、知府、縣令等官員的官位和姓名。“這符合封建社會的制度,要立牌坊需要各級官員逐級上報,在得到皇帝的恩準后方能建造。牌坊上這些官員就是當時每一級的報告人,最終報到皇帝那里。”龔書群介紹說。
“祖輩相傳,孟德很早就去世了,林氏年紀輕輕就守了寡,一直沒有再嫁。”饒晏來告訴記者,林氏靠磨豆腐養活一家老小,敬老愛幼,其事跡傳到下江南來到福州的乾隆皇帝耳里。他深為感動,便親自提筆為林氏題了“孝節”二字作為嘉獎,并派專人把它刻在牌坊上。一行字可以見證:“鐵石自堅婦道母儀雙不朽。”這應該就是當時對林氏的最高評價了。
龔書群認為,按照史料記載,乾隆下江南并未來過福建,因此這個傳說可信度并不高,但這個牌坊保存如此完好,還是有相當價值的。
林氏之子重修牌坊
根據牌坊后面的文字記載:林氏的兒子叫饒廷(婓),長大后雖然沒有當官,但也做了惠安縣衙的文書。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和培養之恩,他為林氏重新修整了牌坊。
“母慈子孝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林氏的孝道感天動地,但同時反映出封建社會婦女命運的悲哀。她們受守貞節思想影響,在沒有了丈夫的情況下,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只能選擇守寡,而不能去追求新的美好生活。”劉志成感慨地說。
建議列為文保單位
據當地村民介紹,原來該村住著的是李姓族人。清朝時,來了一位姓饒的江西籍士兵,看到這里風光秀麗,就留下來生活并娶了李氏的女兒生子。經過幾百年的繁衍,他的后人饒氏取代了這個村本來的李姓族人。
“原來泉州的牌坊多達數百座,經過‘文革’浩劫,如今已屈指可數了。”劉志成、龔書群認為,這座牌坊歷經200多年,仍保存良好,建議當地政府將它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實施保護。(記者 羅劍生 林勁峰 實習生 張巍 文/圖 來源:《泉州晚報》)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
- 2008-05-07閩侯鴻尾發現清代石牌坊 距今已有180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