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廈門:林語堂的第二故鄉
至少有三個證據證明了廈門是林語堂的第二故鄉。林語堂10歲就到廈門,在鼓浪嶼接受了7年的中小學教育,而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和最重大的發明,都在這7年里萌芽;24歲時,他娶了廈門姑娘廖翠鳳,相濡以沫57載,女兒林太乙就在《林家次女》一書中開篇寫道:“我們認為我們是廈門人。”
10歲時,初到鼓浪嶼讀書
1905年,10歲的林語堂坐了三天的船,從漳州平和坂仔來到了鼓浪嶼,入讀養元小學。13歲時,林語堂升入了尋源中學,這所中學與養元小學隔壁。當時,校園里的林語堂在做些什么呢?今天,當追尋林語堂的人生足跡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他的許多重要成就實際上早就萌芽于尋源中學。
那時,他迷上了蘇東坡的作品,而且已經看了一半的《史記》。而30多年后的194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之一《蘇東坡傳》。
24歲時,在鼓浪嶼舉行婚禮
興許是機緣巧合,出生于漳州的林語堂在廈門的故居,竟是鼓浪嶼漳州路44號。
位于漳州路44號的廖家別墅,建于19世紀50年代,實際上是林語堂老丈人的豪宅,只是因為別墅里的其中一間是林語堂與廖翠鳳的洞房,而無可爭議地成為除平和坂仔、臺灣陽明山之外的第三處林語堂故居。
1919年8月9日,在鼓浪嶼的教堂里,24歲的林語堂與廖翠鳳舉行婚禮,三天后,林語堂便攜著廖翠鳳遠赴美國留學了。等他們再次步入廖家別墅時已是7年后的1926年。
31歲時,出掌廈大國學研究院
1926年10月10日,廈大國學研究院成立,林語堂出任總秘書長,又一個巧合是,這一天正好是他的31歲生日。廈大國學院是繼北大國學門、清華國學院之后、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僅有的4所國學專門研究機構之一,成立8天,即提出了10個研究選題,并計劃出版10部專著,其中有魯迅的《古小說鉤沉》和《六朝唐代造象》,林語堂的《漢代方音考》和《七種疑年錄統編》。(記者 吳俊鴻? 王火炎 來源:《廈門日報》)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
- 2010-05-05平和文化產品打出“林語堂”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