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送王船”、“海滄蜈蚣閣”入選國家“非遺”
http://www.caoliu14.com?2010-05-24 10:53? ?來源:廈門日報
我來說兩句
本報訊 (記者 陳冬)文化部近日在官方網站上公示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廈門申報的閩臺送王船、海滄蜈蚣閣2個項目榜上有名。公示自5月17日起,為期30天。此間對名單項目有任何異議,均可向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申請受理。如果公示期間名單無異議,廈門國家級“非遺”項目將增加到11項。
2009年,文化部開展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和評審工作。在全國3136個報送項目中,最終有349項入選,其中新入選項目190項,擴展項目159項。閩臺送王船、海滄蜈蚣閣榮列擴展項目民俗類。
截至目前,國務院先后公布了兩批、共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第一批518項,第二批510項。廈門漆線雕技藝、廈門答嘴鼓、廈門南音、廈門歌仔戲、廈門高甲戲,廈門中秋博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擴展項目,入選第二批的有保生大帝信俗(廈門)、閩南童謠、講古。
廈門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也將于近期對外公示。
項目簡介
【閩臺送王船】
“送王船”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廈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鐘山村、湖里鐘宅村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該習俗一般3到4年舉行一次,通過擲筊確定在固定農歷月份中的某一天舉行。“送王船”儀式依序有王船的制造、出倉、祭奠、巡境、焚燒等。
【海滄蜈蚣閣】
海滄蜈蚣閣和閩臺兩地的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每隔幾年,在保生大帝的誕辰,都會舉行“蜈蚣閣”藝陣到海滄青礁慈濟宮活動。表演者用多節“閣棚”連接成蜈蚣身,配以龍頭和龍尾,由小朋友扮做才子佳人坐在“閣棚”內,一路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十分熱鬧。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