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成百貨二樓辦公區仍保留著“各柜臺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表”
“這里是存放布料的倉庫,這里是辦公室,這里本來是天井,被封了起來。”下午4點,50多歲的李經理剛剛在二樓休息室里從午覺中醒來,面對記者“到二樓看看”的不情之請,強打精神做著引導和介紹。這是一個干練的婦人,只是面對媒體頻繁的造訪,神情里有了些許疲倦和漠然。不過,當相機鏡頭對準她和畫著“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表”的黑板時,她很快地挺直了腰,眼里也有了熠熠的神采。
或許,當指尖輕輕劃過這塊并無生氣的黑板時,她觸碰到的,卻是曾經承載其上的青春歲月?
“以前國營店很吃香的,現在不時興啦。”有著35年工齡的林大媽說,自己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不過呆在家里也是閑著,這里的活也不算太累,所以還是守在了建成百貨。
雖然從國營改為私營已有不少年頭,堅守在這里的大媽大叔級店員,卻仍然不自覺地保留著“國營式”的“范兒”。
冬天是建成百貨的旺季,有頗費周折找來這里買熱水袋的,有給快出生的孩子準備棉胎的,有來扯布料量身定做壽衣的老人,也有按尺寸定做被套的年輕人……不過,無論面對哪一類顧客,建成百貨的大媽大叔們,都保持著距離——不那么熱情,對產品沒有主動的介紹,只有被動的回答;也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只要你提出需求,盡量滿足便是。因此,口角成了這里時常發生的一幕——買的人認為受到了怠慢,臉紅耳赤地惱怒著;賣的人不急不緩,也不辯駁,只是把本來就顯冷的面孔結成一層霜。
這樣劍拔弩張的一幕,卻往往惹來旁人的會心一笑。本來嘛,到這樣的老店來,感受一番時光倒流的懷舊情緒便罷,又何必拘于細節?不過,也有人較真,認為堅持顧客至上、服務周到其實是建成布店的傳統,卻可惜出現了斷層,未能得到延續——這個說法不是空穴來風,早在建成布店創建之初,當時懂經營、善管理的總經理江澤章便十分注重購物環境和服務質量,在店里安裝了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不說,還采取前店后坊的經營方式,讓顧客買下布料即可量身定做,同時提供登門量體裁衣的服務,做好的成衣,還有專人送到家。
與“國營式”的驕傲相比,80年前的服務型商鋪經營,其謙恭的姿態,直到現在看來,仍然可圈可點。這恰恰是某種輪回,也是建成百貨的矛與盾。
只是,如果我們感同身受,便能發現矛盾里的柔軟——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安放青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人回憶童年的載體,建成百貨,更多已經成為一種內心的符號而非形式的外在。(記者 蘇麗艷 文/圖 來源:《東南早報》)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
- 2010-05-19廈門市文明創建活動全民齊參與 志愿服務是有效載體
- 2010-05-18廈門旅游飯店評上“白金五星級”政府獎勵50萬元
- 2010-05-18廈門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旅游項目建設 財政貼息補助
- 2010-05-18廈門賣家遭遇網絡“碰瓷” 疑遭“職業差評師”敲詐
- 2010-05-17廈門市“百點閱讀”活動全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