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從前有一條鐵線,從店門口一直拉到店里最后面的一張柜臺。”59歲的袁師傅一邊用尺子量著布,一邊說。他所指的從前,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往事了,當時買布要用布票,其他百貨商品也是供不應求。建成百貨每天一開店門,總是有排成隊的市民等在那里。為了提高買賣效率,建成百貨就牽起一根鐵線,充當買賣雙方的橋梁,布票夾在“票夾”上,從門口推到柜臺;店員再把扯好的布裝進竹籃里,反方向一路推到門口。當時的布料,因為緊缺,顯得尤為珍貴,總是用毛邊紙細細地包好了,再蓋上建成百貨的印章。整個過程充滿儀式感。
進門便是放置布匹的幾張大木桌,各種花色的布料擠擠挨挨煞是熱鬧,布料的擺放占據了店面的整個右側;店面的左側,則是“80后”童年時代時常能見到的國營商店里方方正正的柜臺,柜臺里有手絹、紐扣、蛤蜊油、回力鞋……不一而足。“如今,店里的擺設除了沒有鐵線,其他大抵都是一樣的。”袁師傅說,不過,店面左前側的成衣攤位,是后來才有的。
“國有百貨10多家,保留下來的,只有我們。”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承包建成百貨的李經理很清楚,作為一種并不“與時俱進”的商業業態,老字號和老顧客是建成百貨能夠存活下來的惟一優勢。建成百貨銷售的商品都是從國內大廠家進的貨,如今,在店內的柱子上,還能看到上海“金香”牌、青島“翠利”牌這樣的字眼,至于“中華老字號”、“最佳單位”、“放心店”等金色牌匾,更是隨處可見。
承包建成百貨以前,李經理便是建成百貨的員工了。如今堅守在這里的10多名店員,和她一樣,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建成人,工齡基本上都有30多年。他們的年齡多在50-60歲之間,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都消磨在了這里。
紡織、針織、日用、家具、鞋帽、文具、五交……這是“各柜臺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表”對柜臺的分類,這個畫在木制黑板上的表格,隱藏在建成百貨商店所在騎樓的二樓,破舊而灰暗的樓道口。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
- 2010-05-19廈門市文明創建活動全民齊參與 志愿服務是有效載體
- 2010-05-18廈門旅游飯店評上“白金五星級”政府獎勵50萬元
- 2010-05-18廈門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旅游項目建設 財政貼息補助
- 2010-05-18廈門賣家遭遇網絡“碰瓷” 疑遭“職業差評師”敲詐
- 2010-05-17廈門市“百點閱讀”活動全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