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李旦其人
惠安文史委負責人張國琳先生考證,李旦,又稱李習、李旭,明代惠安人,生卒約為1560~1625年。
李旦是17世紀中國東南沿海最著名的船王和走私大王,也是明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航運家、華僑領袖,被視為明萬歷天啟年間中國最大的海盜集團頭子,而長期作為反面人物不見天日。在《惠安縣志》、《泉州府》和《福建通志》等地方史料上均無有關他的記載。但在日本、菲律賓和臺灣等地,他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注意。日本學者巖生成一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對他進行全面的研究。而在大陸,對他的研究可謂寥寥無幾。
時空已過了將近四百年,我們有必要重點研究這個復雜的歷史人物,根據他所經歷過的重大歷史事件、他所發揮的叱咤風云的歷史作用,而重新確定他的歷史地位,尤其是他在特殊環境中所作的歷史貢獻。
李旦是菲律賓華人大屠殺事件的誘因當事人
李旦早年以商舶為事,遠走菲律賓呂宋經商致富,后成為馬尼拉和呂宋地區的華人華商領袖,是中國繼宋元之后大明朝開拓海外貿易和航運業的先鋒者之一。李旦在馬尼拉受了天主教洗禮,被荷蘭人與英國人稱之為Andrea Ditts或是Capitain China。“甲必丹”是日本人對葡萄牙語“Capit?o”這個字的音譯,意為船長、司令官或首領。外僑領袖亦稱甲必丹。菲律賓《世界日報》于2007年3月25日發表了一篇文章《十七世紀初菲律賓的一位傳奇性華人—— 李旦》
作者意外地從一位著名的英文作家Sterling?Seagrave于1995年出版的關于海外華人的著作看到關于這次大屠殺的另一種說法,并第一次發現和注意到菲華歷史上有一個叫李旦這樣的傳奇性人物。書中說,李旦曾是龐大的廈門海上貿易網絡的首領達三十年。在西方的船長之間,他被稱為“Captain?Andrea?Ditties”,因為你從“印度尼西亞”泗水到“日本”長崎的任何地方,如果你要買針線或其它生活的小必需品,你都可在李旦集團所經營的百貨店之一找到這些零星雜物袋。在1600年以前,李旦曾是岷里拉二萬六千人強的華人社會的中國甲必丹,他們多數是來自廈門的福建人。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怨恨他的財富……西班牙人沒收他在群島的財產,包括超過四萬塊金條,傳說只是他隱藏的大量金錠和銀錠的一小部份。李旦的被捕和其財產的被沒收激怒了岷里拉的福建人社會。李旦是他們的的首領——一個已存在超過一千年的Kongsi。該金山是屬于他們所有的人的。在北京,明朝的太監十分清楚這一爭端。在1603年,一群朝廷太監到岷里拉去尋找李旦的“金山”的其余部份。這些奇異的外來人的到達,穿著像跳舞的燈罩,警惕了粗魯的西班牙人。他們驚慌了,屠殺了岷里拉二萬六千華人中的二萬四千人。”
作為大屠殺的幸存者,李旦被西班牙人罰在一艘叫galeyen的船上服了九年的苦役后逃走,在萬歷四十一年(1613)以前移居日本長崎平戶。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