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同南澳一號的貨物是可能銷往東南亞、日本等地的說法和判斷
第三,航線相符。
南澳位于南澳島地處閩、粵、臺三省海面交叉點,向北航行可到日本,朝鮮各國,向東可抵達菲律賓群島,向南越過南海,直達爪哇,印度尼西亞等南洋各國,系閩海入粵海之門戶,“為諸夷貢道所必經”。史載:“鄭和七下西洋,五經南澳”。南澳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美譽,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進行貿易的重要場所,或者說是國際貿易貨物的轉運、集散中繼站與必經之路。而李旦早就是印尼最著名的華僑首領和航運家。無論是走私到印尼還是日本,也不管他是與西班牙人還是葡萄牙人經商,從南澳經過的可能性都相當大。
“從澎湖到南澳,這是李旦所熟悉的航線,也是泉州人很早就熟悉的航線。我的判斷是李旦的商船是通過這條航線運出去的。他是荷蘭人入侵中國占據澎湖時中荷兩國的調解人,正是荷蘭人聽從了他的建議才撤往臺灣,才有后來鄭成功收復臺灣之事。另外,歷史上(清朝)就有兩位惠安人任過南澳總兵,一個是張勇,一個是阮欽為。
我更贊同南澳一號的貨物是可能銷往東南亞、日本等地的說法和判斷,而不贊同是中國商船直航非洲等判斷。”
與李旦走私銅料的歷史相符
第四,貨物相符。發現的銅料與大炮。
2010年4月9日“南澳Ⅰ號”出水打撈的瓷器大都是克拉克瓷,產自福建漳州,有專家已鑒定不少瓷器來自漳州的平和窯。媒體還披露,從“南澳Ⅰ號”上還出水了較為稀有的銅材,還有大量銅錢火炮 涉嫌武裝走私。國家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南澳Ⅰ號”考古現場領隊孫鍵猜測 “南澳Ⅰ號”很可能是一艘武裝商船,是只武裝走私船。
張國琳認為,船上發現了銅料,這是明政府禁止出口的,屬于走私性質。這正符合李旦的所作所為,符合有關他的歷史記載。專家還發現有大炮,也符合李旦作為走私大王武裝保護的特征。
貨物相符。從船上發現有走私銅料來講,與李旦早就走私銅料的歷史相符。
當時的海上貿易販銅出海是有可觀利潤的。因為明朝時期實行的是銀本位制度,銀兩可以兌換大量的銅錢,而這些銅錢在海外很多國家甚至是作為硬通貨來使用,銅料在國內的價格遠低于東南亞甚至印度洋一些國家。所以,李旦走私銅料不僅是有前科,而且也在情理之中。
巖生成一在《明末僑寓日本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一文中記載,平戶之英國商館館長Richard Cocks一直與李旦交往甚深,他的日記始自一六一五年六月一日,提及李旦的有兩封。致李旦的第二封書簡是在經過四年多后的一六一八年一月二十七日,商館館長Cocks以日文寫給逗留在長崎的李旦。書簡保存于隸屬大英圖書館的印度廳文庫(India Office Library),有文如下:
“我等準備前往長崎。因此,正月等你前來。我亦想修書予華宇告知,至于甲必丹殿下,也請代為致意。
一、銅一千五十斤,已交予貴府之家臣新右衛門,若仍有需要時請再告知。……”
此信明確無誤地表明李旦曾經走私銅料賣給英商,而且數量巨大。從這個數量上來講,顯然,李旦走私銅料已是司空見慣之常事,非偶爾為之。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