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8日,十二頭“神龜”被供奉在德化大卿宮的神案上。當天,德化民眾在這里舉辦隆重的 “擺大龜”民俗活動,祭祀保生大帝。
大卿宮坐落于德化縣南郊龍潯鎮丁乾村,至今猶存南宋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至明萬歷三十二年(1605年)歷代德化知縣捐建的寺廟石梁、石拱橋及題寫碑記等史跡。由此可知大卿宮至少有800多年的歷史了,且很早就有名氣,官府特別青睞。
大卿宮里更引人注目的是“擺大龜”民俗,其由來說來話長。大卿宮內供奉保生大帝吳本。吳本生前是“嘗百草、懸壺濟世”的神農氏一般的歷史人物,因生前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去世后為廣大民眾所緬懷,奉為神明崇敬。人們為表虔誠之意,每年農歷三月十四起便“擺大龜”供奉之,這是德化民間最隆重的典禮。
崇龜、愛龜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俗。龜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福、祿、壽、喜、財” 的吉祥象征,與龍、鳳、麒麟并稱“四靈”。 中國遠古時代還流傳著一個傳說:女媧煉石補天時,得到神龜的大力幫助,用大龜的四足當擎天柱撐住蒼天,才使“蒼天補、四極正”,黎民百姓從此免遭洪水侵襲,安居樂業。
筆者當日凌晨實地探訪了龍潯鎮丁墘村祖傳制作大米龜的民間老藝人家,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整個制作工序。
老藝人叫陳國明,76歲,從小就跟他祖父、父親從事制作米龜,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其時,他正帶著一家大小忙得不亦樂乎,為整場民俗活動承制大米龜。他說,為這事已忙了幾天幾夜了。
據陳師傅介紹,米龜制作時,首先要把糯米浸水半小時,再撈起自然晾干,磨成粉。第二步是,把煮熟的白糖按比例摻入攪拌,反復用手推搟。第三步是,裝篩簍放到大鍋爐蒸熟,最后再抬出,放在八仙桌上,用手工雕塑、雕刻成大龜形狀。每頭大龜大約一百二三十斤重。要用上百斤大米和20斤白糖。完工后,再幾個人連桌子一塊抬到活動場所。活動結束后,再分給鄉親們吃。(徐藝星 文/圖)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