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海峽都市報4月26日訊(本網記者 林姿 袁文通) 將平潭傳統的《藤牌操》曲牌“將軍令”運用現代編曲手法重新編排,并融合其他民族樂器演奏,將會是何種震撼效果?昨日,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平潭將從6月份起,以低償或無償方式連續公演11場名為“島韻嵐音”的平潭傳統音樂的音樂會,除了在“將軍令”基礎上重新編排的《藤牌魂》和由民間道場音樂改編的《媽祖頌》外,音樂會將向社會各界展示近10年從民間搶救收集整理的原汁原味的平潭本土原生態音樂,如詞明戲、敖東十番、十歡伬、東庠鑼鼓等。
據介紹,這是首次平潭民間音樂的盤點匯報,同時也是平潭非物質文化的“曬家底”,十幾個曲目各有特色,風格迥異。演出陣容也空前宏大,演奏人員將達到30名,年紀最大的有七八十歲,最年輕的只有二十出頭。
“島韻嵐音”音樂會的內容涵蓋了平潭民間生活的婚慶、祝壽等慶典音樂,陣勢最為宏大的是《藤牌魂》和《媽祖頌》,分別展現了嵐島古有的軍事戍邊和民間信仰兩大元素。其中《媽祖頌》由收集整理出的200多首民間道場音樂中汲取精華和靈感,分為漁耕、海難、迎神、現神、斗寇、祈福,全程展現了媽祖信仰在海島生根發展的歷程。《藤牌魂》原曲牌“將軍令”使用南嗩吶為主要樂器,輔以鑼鼓吹打,一個音樂循環只有十幾秒,而換用新穎的現代編曲手法改編,樂器量增加到20多種,曲長十幾分鐘,增強了對民眾的吸引力,讓傳統文化獲得普及。
作為主辦方負責人,同時也是整場音樂會樂曲的創作人和整理者,曲作家陳乃忠對平潭傳統音樂傾注了許多心力,這源于他對本土傳統音樂的熱愛。在他看來,舉辦音樂會的想法醞釀已久,也是厚積薄發。“平潭的傳統文化十分豐富,并不是人們想象的‘文化沙漠’,中原音樂進入海島后,經過不斷演變傳承,有了海島自己的特色。此外,原生態音樂都比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沖擊,如不好好加以保護傳承,很容易消失湮滅。”他認為,平潭的傳統音樂可以作為平潭人文景觀的一張名片,將來也可以和觀光旅游相結合,作為其中的一個亮點,向人們展示平潭文化精髓。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08-01-21我省10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