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民可上網投票支持
??? 2008年12月25日至2009年8月25日,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我市對翔安區曾山宋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500多平方米。目前這個項目正在申報“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已進入前60名候選名單中。《中國文物信息網》已經開始網上投票,歡迎廈門市民上網瀏覽并給予投票支持。
??? 曾山宋代遺址發掘歷時8個月,是廈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也是我國沿海地區宋代考古的一次重要發現。
??? 出土文物空前豐富
??? 此次發掘共發現和清理宋代房屋10座、水井2口、灰坑5個以及與房屋配套的排水設施遺跡、明清時期墓葬6座,出土各類文物、標本1000多件,種類繁多。
??? 遺址內有大量的倒塌建筑堆積,出土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花紋磚、鋪地紅磚以及破損的陶瓷器。此外還出土銅鏡、簪、鐵制農具、網墜、海蚌殼、海螺殼等以及開元通寶、元豐通寶、紹圣元寶銅錢等。
??? 考古發掘的結果證明,這里曾是宋代閩南人聚居的完整村落遺址,揭示了沿海居民生產生活狀況及文化面貌。
??? 為研究建筑提供史料
??? 閩南建筑形成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這次發掘為研究閩南建筑的早期形式提供了重要資料。
??? 考古人員表示,曾山遺址宋代建筑的布局、功能和建筑材料的特點,使我們認識到閩南民居建筑的早期形式。這也是我國首次用科學的發掘方法揭示出宋代閩南建筑臺灣類型的建筑形式及村落面貌,證明了古代閩南與臺灣具有相同的文化內涵和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
??? 古代曾山經濟發達
??? 遺址出土的瓷片種類豐富。這些瓷器大多制作精美,質量相當好,既反映當時的瓷器產品在全國各地流通的情況,也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
??? 本次文物清理中出土了一系列物品,說明當時農業和漁業都相當發達:鐵制犁鏵形體較大,說明當時農耕技術比較先進;出土大量的海蚌、貝、螺等,而且發現數量較多,形體之大,在今天已難以見到;文物中還包括了不同質地、形制不一的陶網墜。
??? 以上物品,也使我們對宋代沿海地區的人們,特別是閩南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尤為重要的是,它們使專家確認了沿海島嶼當時也有較發達的農業,這說明我國古代農耕文化的廣泛性。
![]() |
責任編輯: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