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詩群氣質“孤寂”與“冷靜”
??? 楊雪帆用“孤寂”與“冷靜”來形容莆田詩人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東西。楊解釋說,“孤寂”反映了莆田詩人的生存狀況。在時代的喧囂中,這種孤獨感具有一種稀有價值,只有很少人認識到它的價值。詩歌的孤獨也是如此。在最近20到30年間,社會觀念起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原來被承認的東西,現在被否定了,詩歌經歷過更多不同程度和種類的寂寞。而“冷靜”是一種面對客觀世界的態度,莆田詩人思考傳統中國詩的傳承與嫁接,摸索古詩在歷史黑暗中的斷裂處。我們希望以正確的方式,找到未知的另一個向度,而且不屈服于讀者的喜好。地方性成為莆田詩歌寫作的一個重要特征。
????黎晗說“安靜”,而安靜背后是什么?楊雪帆說,是激情,人性,憤世嫉俗,想象力,大膽,原始,無畏,簡單,乃至粗暴。“但還是太安靜了。莆田尚未出現呂德安、湯養宗 這樣的領軍人物,詩人的作品沒有牽動社會的思索,沒有使輿論震驚。在藝術上,莆田詩人更關注心靈中的世界,更傾向于探索生、老、病、死及人自身深層意識中的種種矛盾沖突。《詩歌月刊》刊登的作品并不是最好的,詩人們最出色的詩篇能夠糾正人們對莆田詩歌的既成印象。”
人活一輩子總得有一樣非賣品,詩就是非賣品
?? 《詩歌月刊》的主持人阿翔說了一段有意思的話:“慢慢翻開福建莆田詩人作品,我看到……他們顯示出了自足的氣象,眼下的這撥詩人已經具備了獨木成林的能力。如果詩還能夠在這樣的歲月中給我們一些溫暖,或許我也不應該再強求什么別的了……”黎晗說,物質時代,寫詩的人幾乎成了稀有種類。一個城市300多萬人,寫詩的30多人,十萬人中只有一個。在藝術世界里,別的藝術門類,像書、畫、音樂、舞蹈、雕刻等等,都可以形成產業,產業意味著錢、財富、一切。寫詩卻不可能形成詩產業,我經常聽到一些文學界之外的朋友問,你們天天寫那些看不懂的東西,為什么不改行去寫電視劇呢?而他們卻依然在堅持。
??? 楊雪帆說,正因為我是十萬人中僅有的一個,我才堅持寫詩。現在什么都可以賣———土地、風景、人體器官、良心,美國人連貞操都拿到網上拍賣。不能賣的東西越來越少,詩歌就是其中一種。我寫詩也是因為詩不會被拿出去賣。人活一輩子,總得有一樣非賣品。別把一切都賣個精光。只有詩歌仍在對物質時代說“不”。寫詩需要獨立精神,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精神取向”。
??? 其實,我更希望詩歌回到課堂,回到公共場所、日常生活上來。(記者 宋暉)
![]() |
責任編輯: 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