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橋被淹16載因近期天旱,水庫水位下降,才得以重見天日
經考證,一古橋是專為寺院所捐建
另一座位于水庫西南側,全長約15米,寬1.7米,高約2米,為雙孔石梁橋,南北走向,青石板橋面,無欄桿,橋面分兩段,由六塊青石條分兩排鋪筑,船形橋墩和兩端護岸也均為塊石壘砌而成,每塊寬約0.5米,長約4米,水位低時,此橋仍有村民路過。其橋面一側的銘文模糊不清,只可辨清“皇祐”字樣,在其一旁還挖掘出部分陶瓷殘片。
經文物普查人員一番考證后,確定這兩座為北宋的古橋,刻有紹圣元年(公元1094)的橋距今已有915年,另一座建于皇祐年間(公元1049—1054年)的橋至少也有955年的歷史,一旁出土的陶瓷殘片,其使用的青釉和器形與福清市出土的東張宋窖陶瓷一致,其中一塊為黑釉酒茶盞,另一塊為乳白色飯碗。
毛胤云告訴記者,宋代當時捐贈銘文中用弟子稱呼的,一般都是信徒為寺院捐建時自稱的,建于紹圣元年的橋應該是當時專門為寺院所捐建的。一旁發現的陶瓷殘片應該是當時村民所用之物,破碎廢棄后被埋地下。
記者采訪梨洞村村民時,一位姓盧的老人告訴記者,村子在搬遷之前這兩座橋一直都在使用,只是聽說兩座橋的一些傳說,也知道橋旁有刻字,但誰都沒深究,也都不知道這兩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橋居然有近千年的歷史。
![]() |
責任編輯: 陶武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