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百名海內外專家學者到福建屏南縣長橋鎮實地考察中國最長的木拱廊橋——萬安橋,該橋長達98.2米,寬4.7米。當天,第三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屏南縣舉行,來自美國、德國、瑞士和內地的一百多名海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廊橋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和廊橋文化的保護傳承。 (徐釗 攝)
福建新聞網報道(作者 徐釗)為期兩天的第三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十七日在福建屏南縣落幕。隨著百余名海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中國古廊橋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和廊橋文化的保護傳承,特別是閩浙聯手共推古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廊橋及其歷史民俗文化又一次受到海內外文化學術界的關注。
現存全國最長的木拱廊橋——萬安橋,位于福建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多年來流傳著端午節廊橋走橋的信仰習俗。此次研討會期間,與會海內外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這一宏偉的建筑物。
萬安橋又稱長橋、彩虹橋、龍江公濟橋,橋長九十八點二米,寬四點七米。據《玉田至略》記載,該橋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傳說在民國期間,重建該橋的一名工匠從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無恙,故更名為萬安橋。
在當地流傳甚廣的廊橋走橋祭祀活動,其祭祀的對象,不僅有橋神以及橋頭廟神靈,還有歷史人物——屈原。當地村民包善云告訴記者,萬安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廊橋上不允許擺設神龕供村民祭拜神靈,以防因祭祀不慎將廊橋燒毀。
他說,屏南的木拱廊橋中基本上都設有神龕供鄉民祭祀。有的橋屋內設多個神龕,供奉的神像很廣泛,可同時供奉多組神靈。屏南廊橋祭祀的對象有人們熟知的觀音菩薩、臨水夫人陳靖姑、五顯靈官大帝、真武帝、齊天大圣等,甚至連鄉村肇基始祖也擺上神龕。
橫跨溪水兩岸的木拱廊橋上,神像面對上游淌來的溪水,在當地村民眼里寓意著神靈能夠鎮住洪水,來保佑廊橋平安,也寄托村民對全家幸福安康和來年風調雨順生活的精神安慰。
參加此次研討會的福建師范大學歷史學碩士葉其炎告訴記者,由于廊橋內神龕祭祀的對象不一,所以祭祀的時間也不同,以春節、每月的農歷初一、十五為主。
福建屏南、周寧、政和一帶端午節廊橋走橋習俗的時間,主要在五月初五,而浙江慶元則在五月初六。葉其炎說,農村的集體儀式活動一般是有組織的,而走橋習俗卻是無組織狀態下顯示有組織性,整個活動沒有人組織,但由于長期以來人們遵循了約定俗成的習慣,整個活動又顯示出有序狀態。
中國木拱廊橋的營造過程也包含著各種風俗儀式,包括對橋上神像的祭拜、建橋過程中的風俗儀式等,他們是廊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現年七十四歲高齡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春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端午節屏南廊橋走橋習俗的精華和核心主題是投粽祭屈,它是中國端午民俗長久不衰的精神信仰源泉。經過漫長的發展,屈原不僅衍化為水神被民間認可并廣為流傳,而且作為愛國精神的象征,具有永恒的魅力。
黃春財已經建過十多座木拱廊橋。他說,屏南木拱廊橋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一般會有比較隆重的祭祀活動,其中祭拜供奉的神像觀音菩薩占屏南縣三分之二。
在閩東一帶,木拱廊橋既變溪澗為通途,又是人們乘涼歇息、躲避風雨、觀光瀏覽和祭祀神靈的勝境。如今,木拱廊橋已成為當地村民祭祀、社交、貿易的重要場所,不同族群的人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神像供奉在廊橋里,顯示了當地村民宗教信仰的多神教和融合性。
![]() |
責任編輯: |
- 2009-09-16民俗文化守望者 “非遺”傳承人林春泉、劉吉石